原创麦面果脯作饼香
(2024-10-04 17:34:36)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北宋文学家苏轼如此赞美月饼。千百年来,品种繁多,造型多种多样,独具地方风味的各色面点中,外形圆满,内含馅料,又酥又甜,与月饼类似的传统糕点大救驾,无疑是皖中地区最具特色的小吃食品之一。
仿佛是一花开两朵,原产于寿州的大救驾不仅在定远县炉桥镇深受民众喜爱,而且制作技艺亦代代传承,不断提高,享誉四方。
时至今日,炉桥民间的喜宴以及寿宴,结束前必须上四碟熟透的大救驾,每碟两块,切成八瓣,码放成两层。根据本地风俗,参加宴会的客人,各种剩菜均不能打包拿走,唯独可以将吃不完的大救驾全部带走,分发给亲友分享。
入口酥软,香甜浓郁。大救驾传人、厨师出身的李保全精干利索,身板笔直,年近七旬,走起路来依然脚下生风。每次只要我到来,他就会放下手里的活计,或者呼唤家人,代替自己照看油锅里正在烹制的面点。然后快速地洗手,泡茶,畅谈近来业务情况。
清风送爽,桂花绽放。围坐茶案,洁净的青花瓷盘中,一块刚出锅,切成四瓣的大救驾,层次分明,金黄色的外皮分布有花酥数道,犹如金丝盘绕其间,中间呈激流漩涡状,内馅白中含有青红丝,色彩诱人。
茶味、茶点各有芬芳,阳光透过敞开的大门,照在地上,满室明亮。品尝间,大救驾来源的故事,依然新鲜。
五代末,后周猛将赵匡胤随周世宗柴荣攻打寿州,连续激战九个月,抱病在身,没有半点食欲。当地厨师用面粉裹以白糖、果脯、核桃仁等制成园饼,油炸后,色香味诱人。赵匡胤连吃数日,胃口大开,很快恢复了健康,披挂上阵。从此在淮西淮东,大显神威:过炉桥,克定远,奇袭清流关,生擒南唐大将皇甫晖、姚风,顺利攻占滁州,屡立战功,回师开封后,被提拔为禁军最高统帅。
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宋太祖,称当年寿州的糕点救过"驾"。于是,大救驾由此得名。由于炉桥与寿州颇有渊源,这里不仅是古代寿州向东通往滁州和金陵古驿道上的第一站,而且《明史》地理一记载,寿州“东有北炉镇(炉桥也称北炉镇),西有正阳镇二巡检司。”可见,炉桥的治安曾隶属寿州管理,因此寿州饮食文化扎根炉桥,自有深厚的土壤。
油香从后厨飘来,最后的烹制环节,即将结束。正是上午的黄金时间,不断有人来购买。因为手工制作,产量极为有限。李师傅站起身,一次次地向后来者耐心解释。
从他老伴的口中,我对李师傅学习制作大救驾,有了全面的了解。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作为下放回城的知青,李保全被县劳动局分配到镇大众饭店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他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师傅极为满意,不过,还是推荐他去本镇工农兵饭店,师从曾是百年老店隆盛饭店业主的周善华学习厨艺。此前,六十年代的“四清运动”后,周善华作为定远四大名厨之一,曾在省城合肥稻香楼献艺,期间制作了油炸大救驾和清蒸烫面饺子,一炸一蒸,尽显炉桥风味,深受好评。在名师的指导下,李保全不但学会了如何烹制本地精品特色菜肴,而且专攻油酥面点大救驾制作,技艺日臻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培养人才,传承弘扬美食文化,为生活献上一份甜美。长者的情怀,令人赞叹。
更上层楼,就能看见更远处的风景。出师后的李保全,为进一步提高技艺,先后与1979年和1983年两次自费到寿县首屈一指的老字号饭店聚红盛,跟从王永林学习大救驾技艺。在整洁的后堂,热心的王师傅从和面、擀面、包馅教起,最后将一次油炸一百多块的绝技,倾囊相授。
取长补短,融会贯通的炉桥大救驾,逐渐成为本地名吃的天花板。九十年代中期之前,炉桥地区人家办重大宴席,一般都从商店租借餐具,借用邻居家客厅大桌,请厨师上门烧菜。由于很多厨师不会做大救驾,所以上桌的大救驾全部要购买。原八一乡下桥村一位农户,儿子结婚办喜事、后来孙子结婚请“一条龙”服务上门烧菜办喜事,前后相隔二十多年,因为信任,依然找来购买大救驾。
香远益清,美食总是顺风传千里。2019年10月,李保全应邀在滁州当场制作的大救驾,被市文旅局评为“滁州市十大名点”,2021年10月,在滁州市旅游星级饭店厨艺技能大赛中,他制作的大救驾被评为市级“金牌小吃”。 以至于漂洋过海,被顾客带到了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国家。
我和李师傅是邻居,对他制作大救驾很是了解。记得2022年一月的一天上午,曾陪同抖音《记录定远》摄制组来到炉桥李家,录制大救驾节目。播出后,不到一周,点击量达数十万次,反响热烈,新疆、内蒙、云南、贵州,大江南北,很多网友留言、抢购或表示要安排时间来炉桥实地寻访。
寥寥几句,发人深省。我想,这其实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的体会,耐心和投入岂止是对美食的追求,更是一种职业的操守,传承不仅仅只有延续的技艺。
光洁如玉,点缀红花和绿叶的瓷盘里,大救驾如精美的浮雕,夺人视线。中秋佳节将至,人们走亲访友,总是习惯以此作为馈赠佳品。
麦面果脯作饼香。传承千年的大救驾,无疑是徽风皖韵中的一道名品,精美高端,却源自民间,松软爽口的回味中,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