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戏台上马失前蹄的清代武将张佑溪
(2023-09-07 08:43:04)
标签:
365 |
戏台上马失前蹄的清代武将张佑溪
生活是舞台,文人洒脱,尽情释放天性。南宋文学家、坚决主张北伐的陆游在成都任职时,政敌用“不拘礼法,颓放”的罪名攻击他,作为回应,被免职的陆游索性用“放翁”二字为雅号,以示无悔。
人生,有猝不及防的坎坷,同样的遭遇,不同的应对,就会有不同的命运。
清代中后期,江西赣州总兵定远人张佑溪(晚年定居寿州),业余酷爱戏剧,常常粉墨登场,扮演角色,因在戏台上虚拟坐轿,而被人弹劾,说是违背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中规定的武官不得坐轿的制度。生性粗广不拘小节的张佑溪闻讯大惊,立即上书为自己辩解,但“大错”铸成,已经无可挽回,最终被革职去官,回到三河镇(今属淮南市田家庵区)田庄,不久郁郁而终。
张佑溪(1769年——1838年),字润泉,又名张大纶。族谱记载,其祖先于明末清初从北方(今山东阳谷县,原属河北大名府)迁居定远县炉桥镇营里村。据其同宗后辈叙述,张出生于耕读农家,年少时,入学堂习文,同时拜名师学武,好与人比斗。炉桥民间传说其曾在一次宴席上旁若无人,独自吃掉一个煮熟的猪头。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考中武举。历任松江千总、扬州参将、松江提督等职。任寿州总兵时,在炉桥通往皖西靠近寿州的官道边置庄园。从此,至亲族人陆续由炉桥迁走。
作为武将,张佑溪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立有赫赫战功。1826年六月,回部张格尔蛊惑纠结数万人在天山以南的南疆叛乱。自称赛亦德·张格尔苏丹。战火纷飞,莎车、和田等城,相继为叛军攻占。叛军分裂国家"残害生灵,淫虐妇女。”抢劫财物,极端暴虐。
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西域八月,清廷组织数万军力讨伐叛乱。十一月,冒着严寒,踏着积雪,张佑溪随代理陕甘总督杨遇春长驱数千里,入疆作战。
官军远道而来,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物资极度缺乏的西域平定叛乱,后勤保障是重中之重。狡猾的张格尔利用熟悉地理条件的优势,常常派骑兵突袭清军运送給养的后方部队,以削弱对手的战斗力。1827年初,一支总数为二万多人的的清军,从阿克苏出发攻打张格尔部。派谁押运粮草呢?中军大帐内,主帅杨遇春锐利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地扫过站立两旁的众将官,始终无人答应。无奈之下,杨遇春决定亲自担当这一重任。但是,查看地图时,发现必须经过一个叫狼山的地方。杨遇春忽然想起当年名将杨继业兵败两狼山的故事,其中原因正是暗合了羊入狼口的命运,于是面露沉吟忧郁之色。关键时刻,张佑溪挺身而出,慷慨表示:愿意领命率部前往。
张佑溪仔细研究了押运路线,命令士兵多带强弓劲弩、盾牌,在行军过程中,连续派出侦察兵,适时了解敌情。果然提前发现了敌军骑兵。张准备充分,指挥有方,身先士卒,纵马杀敌,多处负伤,顽强拼搏。最终全歼了敌军,圆满完成了押送粮草的任务,为前方大获全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28年底,平叛结束。道光帝论功行赏,亲自在朝堂召见了张佑溪。礼毕,道光帝询问张衣服尺寸,不由得连声夸奖说:“与朕同体。”意思是身高体型和我一样,没有多少区别。当即赐张佑溪为“武显将军”。从此,张名动一时,仕途一帆风顺。花甲之年,以副一品武职,调任赣州镇总兵官,专事剿匪。
历史上,江西南部匪患严重。这里山高林密,土匪时聚时散,行踪不定,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受命在此剿匪,建功立业。留下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名言。
昼夜兼程,从皖中寿春出发,张佑溪到任后,分明是杀鸡用牛刀,捷报频传的同时,效仿王阳明的成功举措,攻心招降与保甲等方法并用,数年之间,彻底铲平了当地匪患。此后,他和文官携手,教化地方,安置流民,化解土著居民与客家人之间的矛盾。于是,赣州大治。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日子里,张佑溪和赣州很多地方名流一样,时常到戏院看戏,耳濡目染,加之与梨园界人士接触多了,对表演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依据当时风气,也下场(行话叫下海)客串剧中人物,义务参与演出。不管是扮小兵、跑龙套,还是担当较为重要的角色,张佑溪都欣然接受,全力投入,从不计较。清代中期后,人们把戏曲界这种不收取报酬的业余演员、乐师称为"票友"。而"票房"一词,正是指票友们排练活动之所。张佑溪作为戏剧文化的铁杆粉丝,闲暇之余登台也未尝不可,不料却因为表演过程中一处小小的细节,被人抓住了辫子,大而论之,依律革职。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如此人生境界,对行伍出身的张佑溪来说,当然是难以抵达的高度。风云突变之际,跌入低谷的张佑溪心情压抑,委屈,无法排遣。“破心中贼难”王阳明暗室一炬的火光,竟然没有点亮这位后来者的心灯。其实,热爱生活,台上台下,同样都需要超脱的情怀。
附资料
卷之二百四十三-正文-清实录道光朝实录
率行禀讦该管总兵张佑溪、演戏乘舆徒领操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