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赤桥村
(2023-08-23 15:26:40)
标签:
古迹侠客春秋 |
分类: 旅迹游踪 |
走过赤桥村
怀着一种崇敬而又困惑的心情,前往赤桥村。先秦义士豫让的故事,早就在心里打上了深刻的铬印。为了替被对手杀害的故主报仇,他不惜毁容隐形,吞炭变声,又不肯听从他人的劝告,以假投降的方式寻求报仇的机会,以为那是心怀二志,结果在再次行刺时又被发现,最终在征得对手同意后,在行刺对象的锦袍上连刺三剑后,在桥下自刎身亡。因豫让血染河水因而得名赤桥,又称豫让桥。这桥,就在赤桥村。
清晨的羲光拥吻着静谧的古村,古村绽放着沧桑的笑脸。现代的衣饰遮掩不住古老的容颜,反衬得那古老的包浆越发的深沉与雄浑。从村里不时探出檐角的青砖灰瓦,顽强地抵御着现代钢筋水泥的蚕食,使得那些明亮得有些刺眼的现代楼宇显得越发的轻溥浅显。村头,一座现代的楼房,正以它的博大之势,似乎竭力想把古村重新送回遥远,但又显得那么力不从心。不甘但又无奈,象战败了的挑战者,无力地呆立在那里。
沿着一条横贯村中的大路,一直走到了村子的尽头,也没发现一丝桥的影子。这一条当年连通南北的必经之路,还有那一条长流不息的晋水,怎么可能一点影子都不见呢?不甘心又往回走,迎头遇到几个匆匆而过的年轻人,询问了几次,竟全是一脸的茫然,“桥,什么桥,没听说呀!”疑疑惑惑间,又走回到村中那棵挂着古木标牌的老槐树下,旁边一座残破的院子里,一老人正在墙根负暄,试探着过去打听,“赤桥啊,就你刚才站着的地方就是。”原来,当年的赤桥,早己被一场大水冲得一干二净,连那条不知流了多少年的晋水,也被冲得没了踪影,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毁灭总是缘于自己。说到问过的几个年轻人,老人感慨不己,“当年,古庙,古桥,古槐卓越鼎立,挺起古村高高的脊梁,形成古村独特的风骨,如今,只有高高的古槐,面对着隐姓埋名的古庙,哀叹着世风不古,古村变色。别说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年纪再大一点的,又有谁还关注这个!还会尊崇豫让!现在的人们,尊崇的,第一是关公,主发财,第二是观音,管平安,第三是门神,防鬼叫门!而过去被人称道的管鲍之交,伯牙子期之遇,早在杜甫时代,就被
人弃如土了。再过些年,怕是连这个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都不会有人知道了。不过也没啥,不想知道的,怎么也不会知道,想知道的,怎么也忘不了,你不就是大老远专门为豫让而来的吗!古往今来,能够象豫让那样做人的,真是太少了,可以说是千古唯此一人,我们真的不应该忘记他。”
院子的尽头,就是那座破庙。趴着窗子向里看去,一个灰尘的世界,破砖乱瓦的天堂。老人介绍说,这就是当年的豫让词,如今村里人都叫观音庙。当年豫让几次刺赵襄子不成,最后这一次,他不肯让赵再次放了自己,而是提出让他把锦袍脱下,以代替其本人,让自己为智伯报仇。赵答应了他的要求,豫让在袍上连刺三剑后,自刎而死。赵襄子感其忠义,专门为其在桥边修墓建祠。
看着这一座破庙,忽然又生出一种异样的感慨,从赵襄子到如今,不知己经历了多少年,这么一座小庙,居然还能存在至今,也不是一件易事,是什么力量使然?如今摇摇欲坠成这般模样,仍然顽强挺立,尤属神奇。赤桥,一个典型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豫让因得到智伯的格外礼遇而还以特殊的报答方式,是完全可以告慰智伯在天之灵的。遗憾的是,豫让费了这么多的心机把自己折腾到如此不堪地步,仍然没能成功,是不是在方向的把握和方式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而豫让此前,是否也都是如此行事,若如此,对于重用豫让的智伯来说,是幸还是不幸?而赵襄子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释放豫让,是否也是因为看准了豫让?类似于诸葛亮的七擒孟获?但不论怎么说,对豫让来说,不仅得智伯之知遇,更得赵襄子之知音,人生得一二知己足矣,也算平生之幸了。世上真正的知音知己,往往并不在亲朋好友之间,越是同事伙伴,越容易成为猜忌攻讦的对象,反倒越是竟争的对手,越容易成为知心的知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