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天
(2023-06-18 08:50:50)
标签:
父亲节怀念亲情 |
分类: 乡韵亲情 |
父爱如天
记忆里,父亲好像从来都没有轻松过,只要一回到家里,就里里外外地忙个不停,手里,似乎总也没离开过使用的工具。
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之上,有太爷,爷爷,姥爷,下有我们八个子女,还有一个大姑家的女儿。这么一个十几口人的家,就靠父亲这一个劳动力支撑着。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维系一家人的生活,父亲除了每天认真地上班工作,就是千方百计地增加收入,尝试着各种创收的方法,从编筐编席到当货郎,唱二人转,甚至还曾以只有二年私塾的文化底子自修上了无线电,装修起了收音机,从机芯到外壳,全是自己动手,每天通宵达旦,简直令人不能置信。由于负担重,底子薄,在他离休以后,家里还欠着近乎天文数字的外债,于是,他在经过了认真的市场调查以后,又干起了为马车做“套头”的活,晚上作业,白天出去销售。几年的时间,就还清了所有的外债,后来竟然还有了盈余。当然这都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了。后来,“套头”不再做了,但他手中的工具却一直也没有离开过,每天不是这里修修,就是那里补补,屋里院外忙个不停,把一个小园侍弄得像个花园,自制的园门几乎都带有半自动化的性质。村里谁家坏了农具,破损了家什,只要拿到他的手里,更是没有修不好的,从没令人失望过,家里几乎成了义务修理铺。
家庭的重负他坚毅而乐观地挺着,对于来自精神和社会的压力,他同样是那样地从容而镇定。每天都是精神焕发地出去做事,又每天都那么充满信心地回家。那时,我们家差不多每月都要吃下个月的粮,已成了恶性循环,家里的每个人,都为这种状况愁苦得不得了,为了减轻一些生活上的负担,我们都想多帮助家里做一点事,想早点找一分工作,可是每当这时,父亲总是用他那二年私塾的文化功底,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要因小失大,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摆脱困境服务社会的道理。正是在父亲的教育下,我们都始终没有放松学习,后来也都有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文革的时候,尽管父亲只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了,但街上还是出现了打倒他的口号,我们都十分为他担忧,可父亲却仍然像没事一样,而且还十分自信地对我们说,是谁想打倒就能打倒的吗,只要你自己不歪,就谁也打不倒。看到父亲那从容镇定的样子,我们的腰杆也就挺得更直了,脚步也迈得更加踏实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走得更坚定了。
父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也是达观的一生。他把生活中所有的负担,都变成了人生应肩负的责任,把世间的所有烦恼,都变成了人生最大的动力,把一生中所有的努力,都变成了人生最美好的追求和最大的乐趣。其实,人的一生,就该如此,穷也好,富也好,逆也好,顺也好,只要永远地乐观向上,永远地奋发进取,便会永远地享受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每当我们靠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享受大地般的温暖的时候,总会想起父亲,是因为有父亲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他把困难和压力责无旁贷地全都留给了自己,而把信心和从容毫不保留地全部传导给了下一代,为他们开辟出一个更加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这不也正是我们这一代作父亲的所应承担的责任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