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的石板路
(2013-03-02 07:44:30)
标签:
卢沟桥石板路 |
分类: 感慨万千 |
卢沟桥的石板路
怀着一种崇敬与好奇,神往而又凝重的心情,前往卢沟桥。如今,卢沟桥早已成为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深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磨不掉的印记。不论是“卢沟晓月”的浪漫,还是卢沟石狮的神秘,都己融入到卢沟事变的惨烈悲壮之中了。
站在巍然挺立的宛平城前,遍地的鲜花,仿佛一下子全都化作了烈士们汩汩流淌的鲜血,满眼的树木,也都变成了抗战勇士们昂首挺立的血肉之躯。宛平城下,那一个个用血泪写下的日寇暴行记事碑,仿佛重现着当年那一幕幕惨绝人寰的血腥的场景。永定河,流淌的是父老先辈悲愤的泪水,沉浮的是抗日志士一个个不屈的灵魂。卢沟桥,承载的是一段血泪的历史,铭刻的是一个民族的屈辱的记忆。
今日的卢沟桥,虽已历经千年风雨,但仍坚守在自己神圣的岗位上,履行着自己忠实的职责,传承着历史赋予的重任,以一种沧桑而又崭新的形象,一种深沉而又昂扬的姿态,一种顽强而又自信的神情,横跨于永定河,挺拔于中华大地,矗立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可是,当我仰视着它那高大身影来到宛平城西门外那条通往卢沟桥的路上时,又一下子被那条石板路吸引住了,平整的方石板铺就的路面中间,是一长条巨石铺就的“印心”,石面凸凹不平,外带殘边缺角,站在其间,不禁疑惑丛生,这样的路面,不仅车行不暢,马走都得绊脚,是为了减缓车速以防止桥面受损而故意为之,还是因为发生了什么意外而受到了损伤?问及一位老者,方才明白,原来竟是车辙。
这是一条何等非比寻常的车辙呀!它不是乡村土路上那两条深深的车道沟,也不是山间的碎石路上那条高低不平的逼仄的路面,而是一个个变幻不定,崎岖不平,在一块块巨石上碾出的即不规则,又不平滑的石窝,那么遍体鳞伤,又那么顽强倔强。那么触目惊心,又那么深不可测,又得是一种何等水滴石穿,铁杵成针的功夫!在这样的一条车辙下,碾出的,又该是怎样的一条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里程!
这是一条时光的大道,走过的是从金大定二十九年即1189年始建以来近千年的行程,记载的是十几次重修大修的不寻常经历和无数次旱涝灾害,蝗虫危机,通商开埠的史实。从金代通衢到康熙洪水,从光绪灵车通过到文革桥面改造,从宛平屯兵到七七事变……每一块巨石,都是一幅描绘历史事件的画卷,都是一块镌刻历史记忆的碑铬。
这也是一条抗争之路,与封闭抗争,与自然抗争,与强盗抗争。为了与外界沟通,先人们在永定河汹涌的水面上,架起了这座当年华北最大的石桥。在一次次的洪水灾害面前,又一次次地将被损毁的桥重新架起。当外敌入侵,民族面临深重灾难时,又从这里冲杀出一批又一批的抗敌勇士。此时,“七七事变”时那名一连砍死砍伤13
个鬼子的无名战士仿佛仍在桥上挥刀呐喊,团长吉星文仿佛仍在桥上镇定地带领战士们浴血奋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连卢沟桥上的每一块石板,也都在发出愤怒的吼声。
这也是一条警醒之路。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直到现在,究竟是485 个,还是496
个,还是502个,也没人能说得清楚。这些数不清的石狮子,过去又一直都是睡狮,闲狮,玩狮。直到“七七事变”,才使睡狮猛醒,使病狮振作。如今,宛平城内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广场上巨大的“卢沟醒狮”雕塑,即是象征,也是警示,是信心,更是力量。还有桥边那块“卢沟晓月”碑,也已成了一个警示之物,在思古之幽情之余,给人以风华不再的感叹。因为天上的明月依旧,而水中之月却早已无存,永定河早已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成了一条干河了。
它当然更是一条奋起之路。如今,雄伟的宛平城恰如高昂的头,古老的卢沟桥正似腾飞的龙。在它的身边,两座卢沟新桥,正如长虹飞架,吞吐如鲸。而宛平城下那些历史事件记事碑,又如前人一个个逼视的眼,正以期待,催促,审慎的目光,鞭策着人们永远不忘过去,倍加珍惜现在,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卢沟桥,一座历史的桥,一座奋争的桥,一座悲壮的桥,一座警醒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