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莞林氏宗祠行(之二)——上环林氏宗祠

(2023-09-09 10:31:57)
标签:

传统文化

氏族文化

比干精神

分类: 祠堂文化

东莞林氏宗祠行(之二)——上环林氏宗祠

                                                                        原创作者:陆上堂东莞林氏宗祠行(之二)——上环林氏宗祠

                                                                          上环林氏宗祠


2023年8月14日,我会应《东莞林氏大族谱》编委会和林灼光会长邀请,第二次走访东莞林氏宗祠。这是继2020年11月,应《东莞林氏大族谱》编委会邀请,首次走访东莞常平、茶山、等镇林氏祠堂之后,时隔近三年,在秘书处的欧阳松秘书和广东电视台陈平导演陪同下,再次前往东莞走访林氏宗祠。

东莞林氏宗祠行(之二)——上环林氏宗祠

                                                            与上环林氏宗祠族长们合影

这次走访的地方是东莞厚街镇双岗村委会的上下环村、高埗镇冼沙村和万江镇小享村等林氏宗祠。

根据林灼光会长的设计安排,我们的第一站是双岗上环村林氏宗祠。

上午十时,我们如约到达双岗上环,上环林氏宗祠的两位负责人维叔和东叔等林氏宗亲接待了我们。

东莞林氏宗祠行(之二)——上环林氏宗祠
                                                    中门上置“九牧流芳”牌匾

在参观走访林氏宗祠之前,我先来跟大家科普一下趣味十足的双岗村。

1、双岗村的由来

双岗村是因地形而得名。

早在“沧海变桑田”之前,这里是一片海洋,后慢慢冲积成海滩,之后冲积出两座小山岗,久而久之,人们根据村的地形地貌把村名称为双岗村。

双岗村又分上环、中环和下环三个自然片区。这里的居民原是“疍家人”(水上人家),大多从水上上岸安居的村民。而上环林氏是从广州番禺穗石迁徙过来开村的,那是大约六、七百年前的事了。

东莞林氏宗祠行(之二)——上环林氏宗祠
                                                     作者与祠堂负责人东哥交流

据东叔介绍,双岗村先有庙后有祠堂。

早于450年前,双岗村这地方建有三座庙,第一座是大王庙,第二座是妈祖庙(又叫“天后庙”),第三座是北帝庙。这三座庙围绕这两座山头而建。当时这里的人以打渔为业,打鱼归来大家都上岸在庙里歇息,上香祈福,交流一天的收获。

东莞林氏宗祠行(之二)——上环林氏宗祠
                                                                上香祈愿(照片来源网络)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冲积出来的河场土地肥沃,在荒滩之上长出很多水草,就是后来一度成为东莞经济发展支柱的莞草。

2、莞草,编织起一座城市

莞草又叫咸水草、席子草、三菱草,沙草科植物,茎长达二米为优,在东莞虎门、厚街、道滘、莞城、望牛墩等多个地方都有种植。人们用它来编织草席、草盒、草绳、草蓝、蒲团等门类多样的工艺产品,经济价值高,是东莞非遗产品。很早以前,在东莞有个古老谚语:“东莞三件宝:陈皮、咸榄和莞草”。

东莞林氏宗祠行(之二)——上环林氏宗祠
                                                            莞草(照片来源网络)

据《东莞县志》记载:“自双冈、沙头,出咸西,接新安,迤逦数十里,皆海岸……,其产卤草,其人捕鱼之外,日相采莞以为生。”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中出土的座席,历史学家就清晰地考证注明“莞席,以麻线为经,莞草为纬编成,素娟包缘”字样。

东莞林氏宗祠行(之二)——上环林氏宗祠

莞草编制品(照片来源网络)

如此说明,莞草编织手工艺已有二千年的历史,全国各地都有销售,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须产品,其产品从清后期开始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世界各地。民国初期草织工人已达一万多,连同水草种植、加工人员多达十几万之众,一度成为东莞经济一大支柱。

东莞人,就凭籍一根芊芊莞草,编织起一座南国水乡美丽富饶的城市,也编织起东莞人对美好生活向往之梦。

3、穗石衍播,莞邑发枝

上环林氏宗祠坐落在双岗村上环永宁西路33号,是供奉其开基祖林昌可及其派下先祖的祠堂。

祠堂始建年代不详,大约建于明末清初,距今也有四百来年历史。

东莞林氏宗祠行(之二)——上环林氏宗祠
                                                              上环林氏宗祠前天井

昌可公是原籍福建兴化莆田县北螺乡迁广州番禺穗石始祖祖怡公的五世孙。元末明初从番禺穗石迁居东莞市厚街镇双岗村上环,成为双岗上环林氏宗支开基祖。生子大业。大业公一枝开四叶,即:国、泰、民、安,加上同宗华岗、爱周视为大业嗣子共衍出六房。

上环林氏宗祠是穗石林氏迁东莞支系的始祖祠,宗祠三开间两进深,内有一天井两廊,总面阔10.68米,总进深18.1米,建筑占地面积约139.3平方米。坐东南向西北。穿斗梁架与山墙承重。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脊两头分别有鳌鱼。青砖墙红砂岩石勒脚。碌灰筒瓦,绿色瓦当滴水剪边。前后檐板饰有各种精美花卉植物和动物图案,垂脊带博古。墙楣饰有各种花草虫鱼和人物故事彩绘。门前有宽阔硬底地坪,地坪正中前方有一圆形铁围栏风水池。

东莞林氏宗祠行(之二)——上环林氏宗祠
                                                                          林氏族范

头门面阔三间10.8米,进深两间九架5.8米,前后檐柱及门墙承重。檐板雕刻各种精美花草和动物图案。前后三步梁,月梁架有鳌鱼托脚,异形斗拱承檩。大门用坤甸木制成,红砂岩石门框,石门枕。门两边有木刻门联:“家传十德;派衍九龙。”对联典出战国时赵国宰相林皋,德高望重,有子九人德才兼备皆官为大夫,被人称为“九龙”,林皋支系称为“九龙衍派”。石门额阳刻楷书蓝色字“林氏宗祠”。

东莞林氏宗祠行(之二)——上环林氏宗祠
                                                                      上环林氏宗祠正门

明间两级台阶,两次间有红砂岩塾台。两次间塾台上立有两根红砂岩石圆柱,红砂岩石柱础承重。檐柱与山墙之间有木连枋,承托鳌鱼托脚异形斗拱。门堂明间有中门,中门上方有格窗,上置“九牧流芳”横匾。次间间隔为房间。

中门后有一天井,深、宽各4.2米,呈正方形。天井由麻石长条铺设。天井两边带廊,廊深6.6米,宽2.7米。从两廊进入后堂。两廊为六檩卷棚顶,上置精美灰塑图案望脊,各有两根方形红砂岩石檐柱,有异形斗拱承檩。

东莞林氏宗祠行(之二)——上环林氏宗祠
                                                                           梁架结构

后堂为三开间10.8米,进深三间十三架7.68米。由两根红砂岩石檐柱和四根红砂岩石金柱承重,穿斗式抬梁架承檩,梁底有精美雕饰图案。明间前设三级石台阶,前置三步梁。明间设有高大神龛,供奉昌可公考妣先祖神位。神龛两边有一副趣味十足的拆字联:“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叔公;崇山宗岐山支山山叠出是宗支。”神龛顶部悬挂“树德堂”牌匾。两次间有一小阁楼。

东莞林氏宗祠行(之二)——上环林氏宗祠
                                                                         树德堂神龛

据这个祠堂的负责人维叔和东叔介绍,在五十年代,该祠堂曾一度安置本族四户人家居住,后来收回,经过重修后恢复原貌。

目前,祠堂衍出31传,现有人口700多人。在整个东莞地区林氏有四万多人,大多都同认是福建莆田九牧支系林氏。

(氏族文化平台秘书处供稿)

关注氏族文化公众号,随时了解平台动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