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岭海名望,粤讴飞声

(2022-04-24 11:46:09)
标签:

宗祠文化

岭南文化

粤讴

招子庸

广东民间曲艺

分类: 岭南大宗祠

——横沙村招氏宗祠去来

陆上堂


https://p3.toutiaoimg.com/origin/tos-cn-i-qvj2lq49k0/984b126caec94118935ecdf43b6dce57?from=pc

  3月15日。时光一晃又到了暮春时节,南岭大地,风清日朗。羊城处处春意闹枝头,木棉花傲骨竞放丹龙曼舞。

这天,我会“祠堂生态调研行”走进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横沙社区,走访坐落于金沙洲横沙社区横沙大街的招氏祠堂。应约前来会面的横沙民间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招永南老先生带我们参观了横沙村的招氏大宗祠以及其它招氏祠堂,并详细向我们介绍了招氏家族的情况。

一、古老招氏,岭海望族。


年逾古稀的招永南老先生,是横沙招氏的“活历史”。在开始参观招氏宗祠之前,招老先生先向我们介绍横沙村和招氏的历史起源。

金沙洲是浔峰洲的一部分,地处广州市西端,毗邻佛山市南海区,包含广州市白云区的横沙、沙贝、凤冈、钟荣等自然村,四面环水,江景优美,古迹璀璨,状如草鞋,因而古时候又叫草鞋洲。

金沙洲横沙村是白云区西南端的一条古老村庄,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后靠浔峰山,前临白泥河。古时候,这里水道与白鹅潭连成一片,江面宽阔浩淼。村内河汊交错,村陌逶迤有致,人文风气炽盛,是繁衍生息的风水宝地。

从古至今,横沙村就是一个多氏族和谐聚居村落,当其时除了招氏外,还有凌、陈、阮、黄、梁、黎、李、孔、张、朱、颜、曹、戚、谭、何、卢、骆、霍、巫、吴、马、布、赵等家族先后在此安居。在岭南地区,氏族群体自古以来就习惯单族而居,通常大抵也就是三几个族群栖居一地。而这种近数十个氏族合族而居,并且世代和谐相处的村落,在岭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实属罕见,堪称合族而居和谐族群典范。

在广东的氏族,大多数发祥于北方,其家族的郡望堂号自然沿袭使用北方的称谓。例如李氏的陇西郡、罗氏的豫章郡、林氏的九牧郡、陆氏的河南郡、黄氏的江夏郡等等。其实,在岭南立郡望的氏族为数也不少,而且还是古老姓氏,只是多为小氏族,其家族人口大多在几千到几十万不等。如麦氏有始兴郡、植氏有南海郡和南越郡、南海伦氏有南海郡、南越廖氏有南越郡、高凉洗氏的南海郡和高兴郡、南海海氏的南海郡和珠崖郡、揭阳揭氏的揭阳郡等等。

除以上几个本地郡望氏族外,招氏也是岭南本地望族之一。

招氏,是一个古老而杰出的姓氏。据《中国姓氏大辞典》记载,招氏源出有二:1、春秋时陈侯之弟公子招,杀陈世子偃师,楚人讨而执之,放之于越,其后以字为氏。2、春秋时晋大夫步招之后,以名为氏。招氏最早见于史籍《左传·僖公十七年》,书云:“夏,晋太子圉为质于秦,秦归河东而妻之。惠公之在梁也,梁伯妻之。梁赢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卜之。其子曰:‘将生一男—女’。招曰:‘然。男为人臣,女为人妾’。”上述“卜招父”,并非姓卜,而其意为占卜之人招父。僖公十七年为公元前 643 年,即在 2665 年之前中国已经存在招氏了。

招氏族谱也有称招氏为“陈公子招之后”。这个提法,见于宋朝邓名世撰著的《古今姓氏辨证》,该书称:“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楚人讨而执之,放之于越(今浙江一带),其后以王字为氏”。

招氏郡出南海,以大鸿胪招猛为远祖。据招煊编著的《招氏鸿跡》引述《中国人名大辞典》介绍,招氏始祖“招猛,汉,南海人,东汉元初中官大鸿胪。善于其职。四夷重译。凡至容台肆仪行事。猛举诏示之。悉惬其情”。其后于广东有四大支系,广州一系九子开派,分居异地,“长居三元里,次居沙堤乡,三居土垆,四居宝月湖,五居三山,六居黄岗村,七居白沙村,八居横溪乡,九居水潮。”而八子居横溪乡,即现在的横沙村衍枝荣发。

当代招姓主要分布在广东、安徽,海南、广西、湖北、山西,江苏,云南等省区以及彝族、蒙古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均有所见。据统计,目前在广东的招氏人口大约四、五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广州、佛山、南海、湛江、吴川、遂溪、电白、徐闻、罗定等地,约80多条村庄,总人口在全国百家姓排名是561,位于侍姓之后谯姓之前。

南粤招氏以“耕读”二业为诫训,世代书香门第,仕途之人颇众。资料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志书中,记载了南粤招氏登进士、举人、贡生、监生的有60多人。秀才没计入其数。一九二一年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录招氏名人四人(招父、招猛、招奇佐、招子庸)。


二、往昔繁华褪去,古祠遗风犹存


跟随中国改革的步伐,地处南国大都市城乡结合之地的横沙社区,经济发展快速,当年的古村风貌很快被城市化建设湮没,能“寻古探幽”的大概只有横沙大街这条主街道及其放射线一带了。今天,带大家走进位于横沙社区的招氏家族,探寻招氏的氏族文化和人文景观。

横沙社区地处金沙洲的东边,村内有一条石板路叫横沙大街,也是横沙村现存最古老街巷。据招永南老先生介绍,民国时期的横沙村,各氏族祠堂林立,单是招氏的祠堂就有50多间。解放后,这里的祠堂在五、六十年代因农村建设需要拆毁的、无钱抢修自然倾圮的、以及各种原因坍塌的近乎殆尽,目前只剩下招氏六间祠堂,是以前的十分之一。其余的是陈氏、黄氏、阮氏的各姓祠堂有数间。值得庆幸的是,保存下来的祠堂得到政府的重视,先后对各间祠堂进行了修旧复旧的保护。

招氏大宗祠(又称穀詒堂)坐落在横沙大街8号,祠堂建于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建,是为祀奉横沙招氏始祖益莊公及其诸先祖而建。据祠堂碑记载:“大宋荆苏刺史益庄公挂冠归隐,卜居横溪(今横沙),乃横沙招氏始祖也,历经八百余载子孙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传矣。”

2001年秋,招氏大宗祠进行了重修中门,2008 年 10 月重铺大堂地砖,2013 年 11月修葺瓦面,使古老的宗祠重新焕发祥兴之气。

招氏大宗祠坐东北朝西南(坐艮向坤兼寅申),三间两进一天井加一拜亭,总面阔 19.3 米,总进深 27.21 米,建筑面积约 525 平方米。硬山顶,前后进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素胎瓦当滴水剪边。清水砖墙,麻石勒脚,头门明间三级石阶,白石门框,勒腰雕花石门枕。大门两边挂有木刻对联“鸿胪绵世泽;刺史振家声”,上联指南粤招氏远祖,汉代位列九卿大鸿胪招猛,下联指横沙招氏始祖宋代刺史官招益莊。大门上方横额蓝框白底蓝字阳刻“招氏大宗祠”。

前廊两次间筑墊台,麻石板条封边,勒脚处雕刻草纹和瑞兽图案。两边塾台四根白石方檐柱,方戟三层柱础承托,次间檐柱间有虾公梁,狮子驼墩,镂花石雀替。宽阔的檐板雕满各种虫鱼鸟兽和人物故事图案。次间梁架雕满各种图案,雕工精湛。左右山墙墀头有砖雕浮雕人物、瑞兽栩栩而生。

大门后有实木上漆中门,中门两边圆柱上刻有一副对联:“入其门必恭其止;由斯路惟孝有余。”中门后是一个宽阔的天井,天井两边各栽有三棵桂树。两边有拱棚顶走廊,直通拜亭。走廊及天井四周有方形石檐柱托架,中间三步石台阶上拜亭,台阶两边有石栏板,两边档柱有一对石狮子。拜亭两边有石栏板和两根方形石檐柱,檐柱后面是两根实木金柱与神龛两边后柱承托起十三檩梁架,令整个寝堂显得高大空旷。

拜亭为拱形棚顶结构,与寝堂(谷诒堂)是勾连塔组成一个完整天面。寝堂明间正中两边设有漆色实木屏风,屏风后安放实木神龛,屏风上方悬挂“穀詒堂”大牌匾(穀者,善也;詒者,传也。取其意即:把善良和美德世代相传,告诫子孙要做个品德高尚的人)。左右次间分别悬挂有牌匾,左边牌匾是“誉著边陲”,上款著“国璘总兵大人惠存”,下款著“康熙丁丑年仲春”等字样;右边牌匾是“民之父母,不愧青天”,上款著“子庸大人惠存”,下款著“道光十九年孟冬山东潍县民众敬献,甲午年孟秋吉日”等字样。

据招永南老先生介绍,原来的旧牌匾已毁坏,这两个牌匾是后来重新做的。神龛两旁有一副柱联:“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业惟读惟耕。”

事实上,在国难当头,“穀詒堂”起到了传扬善良美德的典范作用。在日本侵华期间,广州沦陷,大批灾民涌到横沙,为了筹集救灾经费,穀詒堂变卖了部分房屋田产用于救灾,在招氏大宗祠前每日施粥,及时救济了不少饥民,被传为佳话。

从明朝始建到清朝重建再到2013年重修,招氏大宗祠虽历经近四百余年风雨,祠内精美砖雕、石雕,尤其木雕保存完整,能较好地保存下来实属难得。

祠堂除了各种精雕艺术外,招氏大宗祠壁画也很丰富,基本上都是建祠时创作原画。但年深月久,这些壁画大多已褪色,画质模糊不清。据招永南老先生反映,早些年曾找专门修复古建壁画的师傅来看过,因为找不到恢复旧画原来的那些颜料,担心破坏原来的壁画而放弃。

与招氏大宗祠相邻的西侧有果融招公祠,东侧是尚贤坊,尚贤坊内两侧陈列着二十多名招氏先贤碑记和一些新发现还没来得及安置的石碑。尚贤坊往东是仲山招大夫祠。几座招氏祠堂共用一个大天街,天街开外是两个篮球场和绕村的风水池塘,清澈的池塘映衬出九曲桥流线之美与祠堂雄浑的倒影,构成一幅如弦流韵的和谐优美乡村画卷。

在这条古街巷上还有逸亭招公祠、立成招公祠、巨洲招公祠以及陈氏、阮氏、黄氏等其它氏族的祠堂。

目前,横沙社区充分利用祠堂场地优势,打造出分门别类的主题文化场所,如:招氏大宗祠作为老人康乐中心;果融招公祠作为图书文化室、金沙曲艺社、广东粤剧虾腔艺术研究会活动中心;仲山招大夫祠作为白眉合劲道武术馆等。其它各祠均购置了文娱康乐设备,平时对群众开放,对丰富村民及外来工的文化生活、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发挥应有作用。

2008年,招氏大宗祠被评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粤讴始创,蜚声南粤


招氏不是大姓氏族,但招氏是一个很杰出而优秀的氏族。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功名显赫的族人,其中就有东汉大鸿胪招猛,宋有荆苏刺史招益庄,明有招奇佐,清有招国璘、招成万、招子庸等60多位历史名人和文化名人。

招子庸(1789-1846),原名为功,字铭山,号九松山人、明珊居士,南海横沙乡(今广州市白云区金沙街横沙村)人,横沙招氏二十世祖,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 年),考中举人。曾历任山东峄县、朝城县、监朐县知县,山东青州(今益都)知府,是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招子庸不但能书善画,更谙达音律,是粤讴创始人,著有广东第一本粤讴专集《粤讴》,这本《粤讴》后来还被曾任香港总督的金文泰翻译成英文版书名叫《广州情歌》的流传到欧洲。

粤讴是一种广东民间曲艺,是粤语地区过去近三百年间一度流行的说唱形式,与南音、木鱼、龙舟,同属粤调歌谣,而各有特色。

资料介绍:“粤讴这种形式,是招子庸集合多种民间说唱文学创作出来的。是用广州方言吟唱的歌曲,运用粤语方言、篇幅句法长短随意、有韵而不限格律的一种新民歌。”在文化相对荒芜的时代,粤讴创作反映的是低层民众生活和情感,辞情调韵,很能迎合下里巴人的文化口味。它看似随口道来,家长里短,运用口语通俗易懂抒发个人心中的感情,加以伴有广东民间音乐曲艺韵调,婉转动人,很受人欢迎。

据资料介绍:“粤讴最初是用琵琶伴唱,后改扬琴,亦可清歌。唱前先奏引子,唱完一节奏过门,每四句为一节,每一节之间有过序,全歌结束后奏煞板。唱起来,极尽抑扬顿挫之能,百转千回,缠绵往复,一曲终了,令人荡气回肠。”当时广州人曾流行这样的说法:“唱起粤讴,鬼都来听。”除了英人金文泰把它译成英文版外,葡人庇山也曾把它译成葡文版。清代同治《南海县志》赞曰:“《粤讴》一卷,虽巴人下里之曲,而饶有情韻。拟之乐府子夜读曲之遗俪以诗馀残月晓风之裔。而粤东方言别字,亦得所考证,不苦诘屈聱牙。一时平康北里,谱入歌声。虽羌笛春风,渭城朝雨,未能或先也。”郑振铎先生认为招子庸的《粤讴》“好语如珠,即不懂粤语者读之,也为之神移”。

就如招子庸的代表作《解心事》唱道:“心各有事,总要解脱为先。心事唔安,解得就了然。苦海茫茫多半是命蹇,但向苦中寻乐便是神仙。若系愁苦到不堪真系恶算,总好过官门地狱更重哀怜。退一步海阔天空就唔使自怨,心能自解真正系乐境无边。若系解到唔解得通就讲个阴骘(阴功)个便。唉,凡事检点,积善心唔险,你睇远报在来生近报在目前。”

粤讴.由于它感情真挚,情意动人,形式优美,尤其语言通俗,所以广东人民对它非常热爱。

招子庸一生才情横溢,诗、画、曲艺皆有传世佳作,尤甚酷爱工笔书画,其书画作品堪称“珍品”,时人有云:“子庸画蟹,有钱难买。“他一生人创作了甚为丰富蕴含收藏价值的艺术作品,部分作品被珍藏在国家博物馆,大多收藏于广州美术馆和广州艺术博物馆。

https://p9.toutiaoimg.com/origin/tos-cn-i-qvj2lq49k0/fc176591c23742329380f2bbbe72eda5?from=pc

笔者与横沙民间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招永南老先生合照

粤讴出于招氏,实乃招氏引以为傲的事。同时,通过招子庸的艺术才华展示,足可见岭南望族耕读文化的深蕴与德馨。

(文章来源: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氏族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参考文献:

1、招煊编撰《招氏鸿跡》

2、袁义达、邱家儒编著《中国姓氏大辞典》

3、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辩证》

4、郑樵著《通志氏族略》

5、招煊编著《世说招子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