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瑞典职业道德给老师送礼育儿 |
分类: 企鹅看瑞典 |

在瑞典,虽然操作细节不同,但每学期一度给老师的送礼已经成为简单明了的定例,没人节外生枝拿来说事。
去年夏天写过瑞典家长这样给幼儿园老师送礼,按理也没必要旧话重提。上周有网友提起幼儿园毕业班给老师送礼引起的争议,以及有人曝光媒体的事。对事情的细节,我不了解,无权评论,但卷入这样的过程肯定既浪费精力也很不愉快,有时还甚至没有必要。
如果把一些有争议的细节变成定例,每年按例执行,大家满意省心,这在瑞典的现实中已经如此。其实惯例来自哪一国并不重要,学习别国的智慧也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辛苦了一个学期皆大欢喜,给花朵们铺垫一个清廉的社会环境,健康成长。也许以下能给我们一些灵感。
数量底线
数量是最敏感和最容易产生争议的问题。纯儿幼儿园非毕业小朋友每人50克朗(人民币)。因为是混龄幼儿园,每年毕业人数不同,礼物因人数而异。去年毕业8人,6位老师每人一张SPA卡,人均礼金300克朗,和当地电工400克朗的小时工资和高物价比,不会有争议。
今年只有4人,不可能和去年一个档次,家长们也不会觉着拿不出手和去年攀比,这是大家都能明白和接受的事实。其实咱们自古就有千里送鹅毛的说法,过于拘泥形式就是负担了。
师德是永不退色的主题
虽然随着时间的变迁,礼物的细节会相应不同,但感谢的永远是师德。在这儿没听过师德的说法,但常常听到对职业道德的强调,感受到高职业道德的无处不在,和瑞典人对此的骄傲。
尽管老师们的背景性格不同,但都比较专业和有耐心。入园快2年的纯儿,还保留着入园前一样纯真灿烂的笑容,光这一点我就非常满意和感谢。老师们也清正,问她们下班后是不是需要顺路搭车,每次都被谢绝,让人起敬。
当然也有个别混工资或比较冷的老师,但不至于体罚辱骂孩子,更不可能向家长索要礼物,在全社会看来,这是不可逾越的界限,不可思议的丑闻。
每年,纯儿的老师们会准备一些糖给小朋友们回礼,园长会给全体家长感谢邮件,感谢收到的礼物,大家的配合和信任,把孩子托付给他们。虽然有些是套话,但对师德和专业素质的信任是核心。
有些瑞典老师好奇地问我中国幼儿园是什么样子,我说和这差不多,中国老师的工作强度更大些,至于个别老师的低职业道德从没说起。
方式和心态
去年,热心的Felix妈妈帮大家凑份子,今年也是。每次她都会发邮件,事先征求大家的同意,买好礼物,每个人把钱给她。万一有人不愿意,不会有人追问勉强或遭排挤,这里是开放的社会。心态也是阳光的,没有对自己孩子特殊照顾的要求。如果私下送礼,对别的孩子是不公平的,对社会风气也不利。
反省中的灵感
来这2年后,我第一次作为老师收到学期结束礼物,感慨而又开心。礼尚往来,我请他们吃中餐,请7,8 个学生去餐馆不现实,大家商定,学生们买饮料和一次性餐具,我提供正宗的在餐馆吃不到的中餐。之所以这样,我觉着已经拿了课酬,学生的礼物是额外的,有点不习惯沾别人便宜的心理。还有,这些学生都是下班后自费学习,学中文只是业余爱好,他们没让我教跑了,愿意下一个学期还跟着我,应该感谢。
4年后,有了纯儿加上正常工作,选择了结束教中文的这段时光,学生们理解我以孩子为最重的理由。其实,师生一场,是许多特定偶然中的缘分,缘在惜缘,缘尽自灭,礼物如果是真诚和缘分有关的最好。
一直认为送礼是中性的,细节和效果以及向哪个方向偏转,在于操作的双方。
今年和以往一样的野餐,勤劳点的就地烧烤,我对烧烤一般,做了野餐muffins,偷懒让纯爸买考好的排骨,西瓜。
今年比去年的花盆大,小朋友拿不动,颜色一样,我喜欢
去年
纯儿想要狗狗,要等大点才行, 现在一个孩子就够鸭梨了
审美标准
野餐会后回家的路上, 纯儿采了一些白色的野花,T妈说,真好看,象漂亮的小公主。
纯儿:
T妈有些哭笑不得 :
纯儿:
T妈。。。。从开始,就几乎预料到对话会这样,一直没给过纯儿女孩子应该和粉红色以及公主相关的定位灌输,对小朋友野性的审美标准,偶负有责任。
小家伙给妈的芳名是蜘蛛-蚂蚁( spindel- myra), 比较喜欢双名,嘿嘿。
本文发于《父母必读》9月,请勿转载,感谢编辑约稿
前一篇:瑞典超市的诱惑: 托管儿童
后一篇:海外妈妈留给自己的最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