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露西亚瑞典亲爱的安德烈南京大屠杀民族感育儿 |
分类: 企鹅看瑞典 |
■ 图 & 文/
12月13日,瑞典举国庆祝露西亚节,幼儿园演出,我在台下看着孩子们天使般的笑脸。63年前同一天的中国,国破家亡,无数妈妈和宝宝被残杀。
14号因为写不熟悉的露西亚节在网上搜罗材料,无意中看到南京大屠杀的忌日也在同一天。说实话,在南京上学4年,那时的少女因为害怕没有勇气进入纪念馆亲睹暴行,但对事情有一些了解,也知道发生在冬天,可是我的错觉是发生在11月中旬。对这次的忘本行为感到惭愧和难过,如果哪位对此不满,请尽管拍砖,我不会闪一下。
圣诞夜家庭聚会,妯娌问你来的时间不短了,现在是中国人还是瑞典人?
以后每年这天,我想的肯定先是难日,再没有心情享受节日。同一天悲喜如此强烈的反差,也让人担心和心纯对节日和难日的看法差异能有多大,彼此能理解多少。看完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说不出的感慨 : 跨越时空的母子对话带来了许多的灵感,也让人看到了文化和年龄差异怎样在本应最亲最近的母子间造就了需要长期奋力跨越的鸿沟。
”安德烈和我说汉语,但是他不识中文。所以我们每一篇文章都要经过这几道程序:
一、安德烈以英文写信给我。他最好的文字是德文,我最好的文字是中文,于是我们往前各跨一步,半途相会──用英文。
二、我将之译成中文。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和他透过越洋电话讨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为何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这个词的德文是哪个?如果第二段放在最后,是不是主题更清楚?我有没有误会你的意思?中文的读者可能无法理解你这一个论点,可否更细地解释?
三、我用英文写回信,传给安德烈看,以便他作答 ”
光在语言上2人就有了不能用最好文字交流的障碍,何况还有文化背景,社会问题,道德,人生,代沟这些深层问题的讨论。
不知道将来和心纯是否会象他们那样幸运地沟通,只是现在努力地和她说中文,买中文书和盘,叫她的中文名字,希望到时候水到渠成,也不敢奢望她能接受我的想法,象安德烈那样能理解和欣赏就好。
在瑞典这样长期没经过战乱磨砺的中立国,不少青少年甚至成人感兴趣的是性酒毒品,也有一些人无所作为。每年露西亚节不少人都会喝的烂醉,个别的还会酗酒过量死亡。这是对一个相对安逸和富裕社会的讽刺,难道我们要把那些不知珍惜的人送到战场,提醒他们要珍惜吗? 可惜这是心纯的生活环境。
作为在中国土生土长又半途漂泊的中国人,对这场国难的认识最早和更多地出于民族情感,在海外扩展到人类的悲剧,做了妈妈又从生命和母爱上有了新的看法,现在又想到了怎样告诉孩子,不忘历史,以史为鉴。
和在异国的许多同胞一样,虽然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故乡,但那里还有我们的亲人和朋友,想到中国曾经历的苦难会一样泪眼朦胧,也面临和在不同文化成长中孩子的理解问题。看到新闻,不少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毫无疑问这是青少年必修的人生课程,有了这个铺垫,心纯会更容易理解发生在中国的那场灾难。作为在海外生长的半个中国人,她不会象我有这么深的中国情节。如果愿意了解我的这份情最好,即使不愿意也要有人最基本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让悲剧尽少发生。
不知道有多少生活在21实际的人,会有时间和兴趣看这篇文章和想那段尘封的历史。可是如果不写,每次看到那些照片,都会很难过,让我这个经常不闻窗外事的煮妇有负罪感。
同是母亲,常常会想到那些妈妈和孩子们,将心比心,如果悲剧里的是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