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社科院研究所获悉:1980年到1985年出生的人当中,城市人上大学的比例是农村人的5.5倍。这意味着农村人现在上大学的比过去反而减少了很多。
我记得我自己上大学的时候,当时班里前四名都是农村人。而且其他班情况也出现尖子生农村学生较多的情况。
早些年我就从农村了解到有些农村学生上大学之后,回来找不到工作,只有呆在家里。近些年也发生农村学生放弃高考,而愿意出去打工的情况。
难道农村人真的那么不求上进,连宝贵的上大学机会都愿意放弃吗,我想,这样说太让人心酸。自从实行教育产业化之后,农村人上大学就一直是个大问题,因为交不起钱。而现在又是自主择业,农村学生手里没钱而且根本不敢选择,所以在择业的时候,实际上很多都没有选择余地,能有个工作就算不错了。至少,这是大多数农村人的情况。
举个例子,农村学生毕业之后,最迫切的就是找个工作,解决衣食饭碗问题。在找到工作之前,我想他们连复印资料的钱都得考虑考虑。如果较长时间没找到工作,那么他们是等不起的,他们只有回家。因为在城市里每走一步都需要钱。
去年春节几个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听朋友这样讲到:现在靠科举取士这条路是基本断了,考大学仅仅是找一个工作而已。虽然有极少数极优秀的可以考上顶级学府然后找个好工作,但那不是一般人的成长之路。也就是说,一般农村人的路会远比城里人艰难。
至少可以说是远比城里那些有门道的人艰难。
高考,这个类似祖先引以为自豪的科举制度,正逐渐失去了光环。因为教育产业化扩招,让升学率提高的同时也让考生质量注水。同时,铺天盖地的注水文凭,也同样使读书人队伍里面混杂了无数的混混,这些混混可不是混混,都是些有级别的人物,他们获得学历的同时费用还得要国家的报销。
想来像这种文凭除了浪费国财,还会给读书人队伍注水,形象也不好,真的该停止了。
世道虽然变化,但是我相信中国人是不能缺少真正的读书人的。读书的种子一旦灭了,那就可悲之极。不过,中国人读书的种子,是不会灭的。大家都知道,即便在秦国苛政之下,焚书坑儒之后,暴秦余灰中,还有书和读书人。
世道需要公平,需要敢于直言的正义。也需要认真听取意见的雅量,也更需要认真去解决的良臣良相。
同样的一则报道来自昨天的手机报:
普京视察火灾灾区遭围攻,灾民愤怒指责政府为什么没有采取预防措施。天灾人祸,我想再伟大如普京者,也无法预防啊,真正评价的是他在事发之后的态度。
普京都做错了吗,我不知道。但我觉得灾民该理解体谅普京。
这让我联想到我所看到的无数场面:每当事故发生之后,领导人到场,我们的平民总是满眼泪流的述说灾情,然后一个劲的感谢感谢。
我们的领导都作对了吗,我不知道。但我觉得灾民在感激之余应当提出批评。
难道,我们真的除了感激,就没有别的了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就都是圣婴一般,幸福而快乐。试问,那流泪的沧桑的粘着泥土的眼脸,你们的幸福在哪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