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小河
(2010-01-29 20:12:50)
标签:
杂谈 |
那条小河,从山上流下来。那山,就在县城的边上,也是两个县的分界线。
久在京城的我,一直向往那座山那条河,因为住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面,穿行在喷吐着有毒气体的车河里,我真正向往那青翠的森林,那清澈的小河。
那山,离县城两公里。沿着小河,慢慢行进,听得见潺潺流水声,加之由于是南国的初春,河边的浅草已经有了绿色,水流从浅草从中漫过,也就有了诗意。
要是孩童世代,肯定是要掬一捧清水喝,或者用清水洗洗脸。但是今天或者我猜想已经几年前都不行了,因为虽然这水看起来干净,但是我却看见了沿着河岸堆积的乱弃的杂物垃圾。
城市已经不爱干净有半个世纪了,这小河处在城市边缘,脏一点也许正常吧,因为城里人喜欢倒垃圾。我心里这样安慰自己:再往里面走,也许会改变很多吧。
再往里面走,水流的确更清澈,因为更接近山边了。太阳也暖暖的照着我和女儿,使得我们脸上有了阳光和笑意。冬日的水田也注满了水,夏天收获之后的水稻根部,柔柔的烂在水里,那是开春之后极好的有机肥。在水田里面洗洗手,感觉和过去一样,干净而柔软。
冬天我有吃甘蔗的习惯,那甘蔗甜而且粘,所以吃完之后特别想洗洗手擦擦嘴,那个感觉是极为爽清的。今天我也带了几节甘蔗,吃完之后真的用田里面的水洗了嘴脸,我很满足。
沿着河边通向山前的路边,零星的住着一些农户。现在的农户也随着城市一道快速变化。同时这里靠近县城,所以实际上就成了县城休闲人士的休闲之处了。
要是在过去,农户倾倒的垃圾,大不了就是烂菜梆子灰土之类。至于生活垃圾,基本没有,因为那时候不用塑料,而且剩余的汤汤水水则是养猪绝佳的饲料。
但是我们今天走的是一条快速城镇化的路。
每经过一家住家农户,必定有很多的分解得了的分解不了的垃圾横斜在路边甚至直接倒在水里。水流浸泡了这些垃圾之后,就渗出一股说不清楚的颜色,但是这绝不是让你放心的颜色。
看得出来,这些排放物完全得益于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这是过度消费和不负责任的消费的写照。
我和女儿心情和兴致显然受到了影响。我对她说,只要到了山前景色和水质肯定好很多。
我们看到前面有个女人在河里涮洗烧过的猪头肉,我在想,在往上走会好多了。可是再往上走,我看到一个女人在河里洗衣服,一大堆的衣服锦旗似的飘在河里,女人使劲用棒槌捶打着衣物,洗衣粉的泡沫扩散在缓缓的并不开阔的河面。
这洗衣粉的肯定也被那洗肉的女人借用了。
这女人洗衣服的地方是一座小桥,这座桥连着两边的农田和阡陌,本身是绝佳的风景。足够我写几首目前在中国这个文学水准下降的国家称得上好诗的诗。
可是在女人洗衣服的桥的那端,也是一个倾倒垃圾的地点,那里有一大堆垃圾。瓶子罐子破旧衣物鞋子袜子等等,章鱼的触角似的张狂的在水里飘着,晃眼一看,还以为是水里穿行的荇菜呢。
更显然的是一只女人粉花的胸罩漂在水面,暗示农妇的春色没被关住,而是流荡到了这小河。
再往上走,还有人在洗衣服洗猪肉,因为这水因为靠近山里会更干净。但是只要有住家就有垃圾,这些垃圾,随意甚至知足地倒在路边河边。他们都知道只要清明节一过,那浩发的春水就会把这些垃圾冲走,然后他们会继续长此以往倾倒垃圾。
走到山脚下,又见一座小桥,小桥下面被铁丝网拦着,铁丝网上又无数的塑料口袋和各色垃圾。显然这是涨水的时候从山里冲下来的。
没有看到清清的可以随手捧来就喝的水,我们就返回了。
连我的女儿都已经知道:这河下游生活的人们,肯定是在垃圾里面穿行了。
古语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那是指自然的东西即便在河里流淌也不会脏了河流,因为河流有自洁功能。但是自从有了工业化,这河流不腐也会臭了。
我的女儿还知道:环境污染已经到了农村,到了我们曾经引以为退路的山林了。
我知道我们脚下随时随地都是垃圾的时代已经来了。
今天带着我的兄嫂登山下来,看着满地的垃圾,我沉痛的对他们说:要是我在农村,也会一样对此没有感想。有垃圾就扔,甚至很痛快的扔,大肆的扔,这个没有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要继续这样下去,我们只能在垃圾中穿行了。
兄嫂是教师,但对于环境思考极少。我的话并没有起到作用,我看得出来。
农村污染太可怕,这是中国的净土,因为城市已经被污染了。但是农村被污染,政府哪里有钱有责任心顾及到这些呢。
中国人腰包鼓起来了,但是恰恰该反省一下自己。不然真的等到垃圾包围了我们包围了祖先的坟墓的时候,才想起这些,已经晚了。
但是我对中国人是没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要想改变这个或者国民素质提高一点点,起码需要半个世纪。
自私无道挥霍无度的,哪怕他高官在位,哪怕他锦衣玉食,其实都是贱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