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教者的对话
史绍典
你谈到了,要把握和利用好《春》的“价值资源”。作品的“价值资源”,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概念。不过,今天不想就这一概念展开谈论了。我只想请你说说看,朱自清先生《春》的“价值资源”在哪里?
熊芳芳
您既然问到了这里,我想不妨适当多说几句。我以为,教学本文,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把握和利用其价值资源。
1.画意与诗情
《春》通篇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发自心底的爱,感情之饱满,真可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但是,作者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我爱春天”。一切都是在言外,一切都是让形象说话。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话极有见地。境界即意境,也就是诗情画意。散文和诗词的情形有所不同,不能要求每篇散文都有鲜明的意境。但是,富于诗情画意的、境界鲜明的散文, 一定是好散文。人们常说朱自清的《春》像一首诗、一支歌、一幅画,我想道理就在这里。教学本文时,可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陶冶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操。
2.观察与描写
诗情画意是要以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为基础的,否则便是花瓶里的纸花。观察不仅是眼看,外界事物有形态,有颜色,有声音,有味道,有性质等,这些要靠五官去感觉,于是除视觉外还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文中多角度的观察和描写是很值得欣赏和借鉴的。
作者细致的、多角度的观察,形象抒情、流动和谐的描写,把春天的风采展现出来,形象生动,色彩鲜明,诗情画意,宛然在目。描写的顺序也富有层次的变化:张弛结合、点面结合、纵横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景人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色味结合、粗细结合等等。教学本文,要善于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的表达技巧,并学习运用。
3.语言的艺术
这篇散文的语言,以口头语为主,但绝不粗俗油滑;也用书面语,但绝不纤弱沉闷。它是提炼了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精华而成的极纯粹极地道的文学语言。通篇以白描写意为底子,辅之以工笔刻画,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百读不厌。文中叠词的运用、短句的运用、倒装句与“的”字句的运用、修辞的运用等等,都是值得鉴赏的。在教学本文时,要引导学生对其语言的艺术进行探究品味。
4.生命的灵气
《春》里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当人在观照外物的时候,他的情感就会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美学家朱光潜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你看,在朱自清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在草丛里眨着眼睛;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使景物鲜活生动,形象逼真,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并探究取得这种效果的艺术手法,例如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5.精美的结构
《春》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教学本文时,在开课之初就当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了解这种总分总的结构。至于前后句子在内容和修辞方面的呼应,在合适的情况下稍加点示即可。
史
很好。你是用“心”在读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你自己独特的视野、个人颖悟的解构。不过,我们常说,说时容易做时难。课堂教学,它不是教师单边的行动,而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那么,课堂上,怎样达成师生的这一种互动和交流呢?
熊
在这一点上,我始终遵循自创的语文课堂教学十“最”原贝:j:
1.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
2.以最轻松的形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
3.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
4.教师最大程度地闲下来,学生最大程度地忙起来。
5.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
史
这是熊芳芳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法”。你肯定还想结合《春》的教学具体地谈,但我的栏目版面有限,这方面有什么想法,以后通过其他方式聊。回到课堂教学上来,我想听听你的教学后的反思。
熊
感慨很多,我想集中谈以下四点:
1.时间
如果这是一堂“竞赛课”,我绝对会输得很惨。因为它整个流程所花的时间将近一个小时。因为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在强行宣布“这是最后一个发言者”时,在同学们重重的叹息声中咬咬牙才能结束。
他们想说的太多,文章的可读性太强,走马观花会令他们不满足,我自己也不会满足,而且也不忍心。由此可想到,公开课是否无论什么课文都只能上45分钟y教学对于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于课堂的整体设计是否真能在45分钟之内明确地体现出来?这45分钟内,学生该不会食不果腹,或者至多混个半饱?
2.镜头
我们学校只有一台摄像机,起先摄像的老师将摄像机放在教室的后边。当然,这是最常规最标准的做法,一直以来,镜头对准老师似乎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但是我向摄像的老师提出要求:将镜头对准学生。因为他们是主角,他们是主人。虽然镜头中的我总是“但闻其声,不见其人”,至多也不过是偶尔露个侧面,但是我的学生在每一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个个生龙活虎,整个课堂活色生鲜。我想,电影导演在拍戏的时候常常会强调配角不要抢主角的戏,教师的角色是否一定能够用“配角”来定位我还不能断言,但是学生是主角却是肯定的,让学生做镜头的主角,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占尽春光才是课堂永远的主题。
3。姓名
读到不少的教学实录,耳边也总是响着强烈的呼声:学生是主角。所有的教学实录中,我从来没有认识一个所谓的“主角”,他(或她)姓甚名谁?有怎样的个性?在这个课堂中又在怎样的成长与发展着?全都不得而知。倒是记住了许多不是主角的“主角”。所有的学生都只是配角而已,是衬托红花的绿叶而已。他们的名字不是“生
1”、“生2”、“生3”,就是“生甲”、“生乙”、“生丙”……所以,在这篇教学实录中,就算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我也要郑重地记下他们的名字,因为那些课堂当中的理解和发现是他们自己的创造,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体验,我甚至可以说,他们拥有那些知识和智慧的产权。我必须给予真诚的尊重。
史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发展的最佳方式。愿你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