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忘却的莞城名山——壬峰

标签:
莞城壬峰癸水东城九龙文化 |
分类: 小城经纬 |
东莞县城本无名,后人因汇编地图标注地名之需,故将县城称为莞城。由于城市的不断演进,使当今莞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莞城指今日莞城街道所管辖的行政区域;而狭义之莞城,则当为四面城墙所包含之境,莞人俗称为“城内”。
据一些堪舆学家称,东莞“城内”之选址,从风水的角度而言,极为讲究。传说东莞有九龙入城,故旧时通往莞城的桥梁多以“龙”命名,如:接龙、聚龙、游龙、北龙、石龙、庆龙之类,比比皆是。民间传说从黄旗山延伸至城内诸山,为东莞龙脉,旗峰为龙头,黄桑岭(禾仓岭)为龙腹,而钵盂山为龙尾。旧志则载黄岭为县治之祖山,分东西两支,东至壬峰而西至道家山也。故此,城内诸山皆生于龙脉之中,为蛟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谓来头不少。
自明洪武十七年指挥常懿始筑新城,包钵盂道家二山于内,从此两山名声大噪,成为当仁不让的莞城名山,其对莞人之影响,至今不绝。道家山清末以前一直为道家圣地,“凤台秋霁”为东莞八景之一,上清观、雁塔题名皆名震四方,一直为历代文人雅士称道不已。纵使在建国后,该地成了工人文化宫、东莞电影院等公共娱乐场所,数十年来为城中人气汇聚之地,浓缩着许多莞人的集体回忆。如今该地为文化广场,仍发挥着公共休闲娱乐之功能。而钵盂山则于民国以来作为公园,即今日莞城壬家喻户晓的人民公园也。百年来该地当属莞城人休闲度假的第一选择,时至今日其影响力仍无可替代。
可是,相比起大名鼎鼎的钵盂道家二山,同处于龙脉之上的一代名山壬峰,时至近代则颇有微不足道之势。到街上随便一问,无论白发苍苍的长者,还是天真烂漫孩童几乎无人知晓,不禁让人感同五柳先生“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的绝唱。事实上,壬峰位居莞城中心,为城内群众步之所及,何故百年来似销声匿迹,鲜有人知?原因就在于壬峰特殊的地理位置,其位于县衙(旧市政府)之内,山本不高,又屡遭改造,终被县衙那高高的围墙所遮盖。于是乎,正因为九成以上的莞人一生无缘进身县衙,未能一窥壬峰真容,故此鲜有人知道位于龙脉中心,担当县衙背后靠山,镇守东莞多年的这座千年名峰。
关于壬峰,历代东莞县志均有记载。据宣统《东莞县志》总结历代方志载:“壬峰在县治后,其峰圆秀。范震诗:‘盘礴深溪洞,蜿蜒萃此峰,东来成邑治,形胜若蟠龙。’黄旗迤下分两枝,东枝回旋起伏数十里为壬峰,其下为县治,回顾黄旗若蟠龙。然旧如圆珠,宋咸淳间,权宰赵浸夫始增筑三山之状。石龙脉自堑头过东城角趋壬峰,县治宅焉。峰郁然特起,堪舆家以其方,名之县廨,清风楼枕焉。国朝彭人杰即其上建绿荫亭。”除了范震的题诗和彭人杰的《绿荫亭记》,东莞还有不少文人雅士为壬峰题过诗,可惜能流传下来的并不多。由此可见,壬峰历代为东莞县政府的禁地,其风光秀丽,深得政府要员与地方名士垂青,但普通百姓始终却鲜有人能登峰一览。
壬峰之下,还有一条小溪叫癸水。在历史上,癸水通塞无常,自清末淤塞以来,一直尚未复通,故此当世没有人见过这条溪的面目,纵使是官方编撰的县志,越是年代往后,对于癸水及到涌的描述争议越多,可谓莫衷一是。总的来说,这条溪“源出壬峰后,绕县东经卫前合到涌之水”(崇祯《东莞县志》),分别于明天顺和嘉靖年间由政府出资疏通过,但均于不久又复淤塞。东莞旧有谶云: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由此可见,癸水为东莞的和平之地,颇有吉祥的预兆。
时至今日,壬峰仍为旧市政府(政府于2004年搬迁至南城)中一处秀丽的景观,纵使如今物换星移,山体已经被削平,但仍然可以隐约看到小山丘的模样,壬峰上有个无名的六角亭,供政府工作人员日常休憩之用。亭前有数棵大树遮阴,颇有当年绿荫亭的格调。小山丘整体比其他诸楼的地基高出5-6米,往北拾级而下可前往目前仍在旧市府围墙内的李扬敬故居,而绕过亭子往东侧稍移玉步,则可前往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