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的“四大家族”(1)圆沙坊王家:从荒草丘到进士

标签:
文化 |
分类: 小城经纬 |
一座城市,总以一种特有的语言,在向世界展现和表述着它独有的特征。莞城,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城,癸水汤汤,壬峰苍苍,凤台秋霁,市桥春涨,红棉斑驳的钵盂山,人声鼎沸的三角市,山水辉映的岭南园林,肃穆明亮的大雄宝殿,庭院深深的榜眼坊,神韵犹存的探花第,若隐若现的上清观,浩然正气的城隍庙,古雅庄严的学宫,亘古不变的县治,象塔辟邪,雁塔题名,却金亭坊,佛骨舍利……古城的点滴,都沉淀着悠长的历史与恒久的文明。
在莞城,有四个大家族赫赫有名。圆沙坊王家,因出过17个进士而声名远扬,更因始祖王希文为官清廉耿直而名垂青史;博厦张家众星闪烁,近代有军长张达,作家张十方,数学家张启正,哲学家张华夏等一批达人,张家方圆十里,人杰地灵,清代有举世闻名的可园,被誉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北隅星耀坊容家有画家容大椿,通才邓尔雅,著名考古学家容庚、国学大师容肇祖昆仲领衔的学者十余人,声震九州,名扬中华;城内十亩园李家,英才辈出,文武双全,民国元老李章达,李扬敬,李树英宗室均出此地。
圆沙坊王家:从荒草丘到进士街
莞城的西隅,原先是东江冲积下形成的三角洲。这块百余亩的土地时至南宋仍是一片人烟罕至的荒丘,时人管这片地方做“圆沙”,后来因不断有人从外地迁入,该地因而得名为“圆沙坊”。据康熙《东莞县志》介绍,圆沙原来有个亭,亭中有布衣作偈云:“后三百年,石龙过海状元出”,又云:“圆沙圆,出状元”。
结果,此偈仅兑现了一半,状元没有出过,可进士却出了不少,其中以北起振华路,南抵大芳园的王屋街最为著名。从唐代开科到光绪三十年科举结束,东莞县共涌现进士241位,而在这条长200余米的王屋街,竟有进士17位。王屋街原名圆沙坊一甲,后因王姓家族聚居于此,故名王屋街。王家有家庙(今莞城医院食堂),庙前有一块麒麟浮雕,以纪念王家的始祖,明代著名人物王希文。
王希文(1492~1565)原名世宁,字景纯,号石屏,弱冠之年就入儒学为生员。嘉靖七年(1528)乡试第一(解元),次年,联捷成进士,授刑科给事中。王希文曾以《苏民十二策》上书,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并因此闻名天下。到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王希文因弹劾贪官,遭人嫉妒,方罢官才回乡。归莞之后,王希文倡导修建了道家山雁塔,并保存大量东莞古迹。
说起王希文,今日的东莞人也许既陌生而又熟悉,陌生在于:年代久远,资料不足,不易被今人记忆;熟悉则在于:他的事迹始终铭刻在莞城的大街小巷。却金坊碑上留下他撰写的《却金流芳记》,王氏宗祠的遗物,麒麟石浮雕目前保存在人民公园,这块其貌不扬的石雕纪录着王希文不畏权贵、弹劾贪官的历史故事。王氏家庙隐没在莞城医院达48年,在今天西隅老城改造大潮中,莞城医院面临拆迁,而由王希文首创,明代嘉靖十六年(即公元1537年)落成的王氏家庙却得以保存,而且极有可能于不久的将来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