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葵的故事——献给节目开播
标签:
杂谈 |
分类: 梁思成 |
选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cd7d860100m86y.html
【胡导导读】昨晚于葵匆匆发来她的“作业”,要代表梁家献给今晚节目开播:)……于葵,我们摄制组的老朋友,就听她的自我介绍吧——
【于葵的故事——】闻听胡导在这里开了博客,我也特来此“凑个热闹”,作为家人(梁林外孙女),我也见证并参与了梁林故事的录制与编辑过程,在这里讲讲我知道的节目制作的事情,交上我的"家庭作业"。
http://s7/middle/6acd7d86g92a615e43956&690
(和外公梁思成在一起,中间的就是于葵)
我与胡导有缘相识于“梁林故事”纪录片的录制之中,在母亲(梁再冰)家里初次见到这位编导,立即强烈地感受到她的职业干练及火热的激情,此外她身上还透出一种淡定平和的气息让我感到亲切放松。我亦曾开玩笑对她说“怎么看你也不像CCTV的人啊。。。!”(其中不乏我先前对于CCTV记者们的误解)。这位来自《新闻调查》的编导,学识学风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家人的角度,我马上完全接受了这位《梁林故事》的执笔与编导。
(胡导和我的母亲梁再冰)
胡导与她的摄制小组为拍摄梁林纪录片,前期制作准备工作十分艰巨。其间我有幸到访胡导的家庭工作间,只见小屋里铺天盖地堆满资料,中英文有关建筑或人文的“大部头”书籍一本本摊开一床一地,据说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拍摄一部记载人物历史的纪录片,堪称对制作者的一场身心会战。处处要佐以实据、言有出处;严谨之中不失趣味、文采。若非真心理解热爱梁林这两位人物,若仅凭一时心血来潮或只为追求快捷名利,胡导恐无需深陷这繁杂的文山旧案纸堆,耗费如此巨大心力制作这档《梁林的故事》节目。
节目录制前,她一遍遍来到母亲家里商讨具体录制方案。此前家母梁再冰也曾有些顾虑,的确要我们这位老人回忆50年前的往事与诸多细节,翻阅梳理她尘封多年的日记、照片与资料绝非易事。且劲草希望有别于世人对梁林的解读,聆听母亲作为梁林女儿的心声,以女儿的第一视角回望父母。为此她们之间的沟通配合凸现重要,于是劲草和我之间也频频热线联系。为了让妈妈更加了解她,我特设家庭“电影招待会”,同母亲一起观看她和钱钢老师的作品《幼童》。《幼童》的故事很感人,语不惊人却震撼人心,影片中许多人物让人肃然起敬,观众紧随着摄制组翻阅大量卷宗,他们的镜头带着我们走进历史感受真实。看了《幼童》之后,母亲更加接受这位“聪明可爱的编导姑娘”,她们二位接下来一起工作愈加理解彼此需求,进入配合默契的作业状态。每次摄制组来到家中,妈妈的谈话很快进入主题,说到林徽因去世让人泪下的情节,屋中没有一丝响动,劲草静静地坐在妈妈身旁边,听着、等待着,那些拍摄中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胡导从此成为我的挚友亦成为我们“梁林家中一员”。
美国东部行
北京分手不久之后,胡导来电告知她将要到美国“寻迹梁林当年之足迹”。说到我们的梁林前辈,本人多少有些惭愧,作为梁林后人鲜有对这两位知名人物的特别研究,甚至以往多少有些回避家中之事。胡导的到访引起了我对梁林前辈北美寻迹的浓厚兴趣,作为梁林后人我感到自己责无旁贷,应当参与劲草考察之旅并提供尽可能的协助。况且我和夫婿也盼望和胡导一起重走前辈之路,体会一番他们在美的心路历程与成长进程。这趟旅行无论对于劲草日后的实地拍摄和我的人生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http://s7/middle/6acd7d86g92a60fc32216&690
(胡导注:学术气氛颇浓吧。白天我和于葵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各处翻腾历史资料!这是哈佛大学燕京学社)
http://s14/middle/6acd7d86g92a636d0eeed&690
(胡导注:于葵的先生倪震——我们东部行的后勤保障部长。……到晚间,总有一场盛宴慰劳我们。)
旅途中,每每走进常春藤大学园区(常春藤名校--哈佛、康奈尔、普林斯顿、耶鲁),我们总是直奔校园中形色各异的手稿图书馆,这里堪称研究梁林的“风水宝地”。当我们说明来意,学校的管理员即刻从文库里调来80年前的档案盒,年逾花甲的资料员戴上白手套,“有型有款”地从文档盒里捧出梁林80年前的学校注册登记卡以及成绩单。哇!这就的是外公外婆当年亲手填写的注册卡片?!此时我的手里握着卡片,不觉感到手指微微颤抖,真有些怦然心动的感觉。劲草也在一旁也兴奋不已,手不释卷地读着前辈们留下的珍贵文字,那时候我们一同沉浸在这些故纸堆中,贪心地读着梁林和那一辈著名学者们当年的文稿,此刻的感觉真是一种满足与享受。令我们感叹的还有,当年梁林这些普通中国留学生的资料,竟然被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对此不能不赞美一下此地的文档管理系统,其系统管理的精准与迅速调阅等功能很让人称道,也使得我们的研究愈发"有根有据"。
http://s13/middle/6acd7d86g92a61351d2bc&690
(在宾大建筑学院的档案馆,于葵看到了外婆林徽因的成绩册)
读梁林信件
和劲草一起读林徽因的信件,对于我来说更是平添了一道风景线。梁林与费正清夫妇几十年的通信,皆由费氏夫妇精心收藏,从长篇打印稿到巴掌大的纸片上寥寥数语,乃至战争艰苦时期的粗糙纸片,一切都被费蔚梅装订成册,此外费老太太为保留林徽因的信件总是不时地腾挪抄写。
我们一起读林徽因的信件是件愉悦身心的事情。林氏的信函让人感到妙趣横生、林氏性格跃然纸上。真是文如其人,她的信纸上有那么多的"表情",此处画着一幅小漫画,那里又加上一堆惊叹号。概林氏常常撂笔之后,忽然又来了情绪,于是从信尾开始,围绕空白处"绕场一周"转着圈写起来。我们这些读信者往往要随着外婆小姐的信翩翩起舞,不是转着圈地欣赏她的即兴随笔“与信共舞”;就是随着她的感受一起激动,忽而悄然落泪忽而放声大笑,因为她信中时而伤感万千,时而幽默捧腹。
读信时常与劲草交流感受,告知读林氏信件某处如何让我忍俊不住、乐不可支,劲草眯起眼睛听着,之后又添油加醋大肆点评一番,我们的谈话与讨论总是有趣多彩。我们被长辈们传神的笔墨牵动着,一时间我和她简直有讨论不完的话题,如今我们一起读信的工作仍在继续。
见到费正清之女 Holly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一起来到费家坳(见劲草文章《费正清故居》)。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费正清的女儿Holly. 读过梁林信后,这里的山水、屋宇乃至家具、陈设都变得熟悉起来。当我们步入费正清与费蔚梅当年的书房,这里可真谓一间“承载历史的小屋”。小屋的每个角落都可以讲述一段历史故事。
http://s16/middle/6acd7d86g92a61541ce5f&690
(于葵、Holly 和胡导)
Holly 为我们开启了架子顶上那个包着灰色旧棉套尘封多年的红漆皮箱,从中取出外婆林徽因当年随箱寄来的一张便条,“亲爱的,这是珍藏于我家70年之久的衣物。。。”我和劲草与Holly一起开始试穿这些衣物,穿戴起外婆经手的这些衣物,感觉我和这位未曾谋面的长辈开始了近距离接触,一同走回他们那个时代,无数的遐想连连涌现,身体里阵阵暖流滚过。也许此时我们的前辈在天之灵正笑看晚辈们在这里嬉戏,乐见我们中美两家人的后代再次相聚!
一番热闹之后,胡劲草那边已经拉开架势铺开阵地,我和Holly也赶紧翻箱倒柜,我们三个人于是挽起袖子开工了,一起干活吧!。。。
更多趣闻逸事,待续。。。
感谢摄制小组全体同仁!
在此也代表梁林家人向你们致敬致谢!
【胡导跋,呵呵,谢谢于葵!我们很忐忑地等待着您妈妈看片子的反馈……】
还有更多的“作业”正在撰写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