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在远方的晨依
梦在远方的晨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1,060
  • 关注人气:2,4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2016-05-12 07:01:08)
标签:

彝族祭火节

阿细跳月

神秘奇特的民族风俗

境内旅行

杂谈

分类: 畅游天下.中国篇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01.神秘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02.彝族阿细的传统歌舞《阿细跳月》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03.盛大的祭火节表演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04.彝族人民的盛大节日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民族,都有各自丰富独特的习俗和节日,其中主要居住在云南弥勒、石林、泸西和丘北等地的彝族支系之一的阿细人,仍然保存着许多神秘的文化风俗,弥勒市西一镇彝族阿细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三的祭火节,按照传统习俗举行的这个隆重精彩的神秘庆典,据说已有近千年历史。

    传说远古的阿细部落没有火,阿细的祖先过着饮血茹毛没有光明的生活,还时常遭受野兽的侵袭和伤害。一次水灾过后,一位名叫木邓的先民,在一根朽木上,坚持不懈用木棒在上面钻磨,经过33夜的努力,终于在农历二月初三这天钻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种。自此,阿细部落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莽荒时代,五色土地上的庄稼得以熟食,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驱走了凶猛的野兽,因此阿细人把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木邓,当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袭了下来。

    阿细人一生都与火结缘,从生下来在火塘边进行的命名仪式、成年仪式,到土地耕种烧荒等,各种活动都离不开火,尤其是每年的祭火节,更是把对火的崇拜发挥到了极致。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05.盛大热烈的祭火节活动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06.表演者卖力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07.观看者开心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08.


    在弥勒市大山深处的西一镇,起飞村与红万村是两个相邻的彝族阿细人村庄,都是举行祭火节而出名的地方,所不同的是,起飞村完全是民办的,而红万村则是由政府组织资助的,每年在农历二月初三举行隆重的节庆活动,而民办的起飞村就只能提前一天举行,虽然活动的规模不如政府资助的红万村,但胜在原汁原味更加原生态,前来观光的游客可以自愿捐一点钱予以资助。今年初春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去云南采风,有幸参加了这两个村的祭火节活动,感觉都很精彩,下面与大家一起分享被誉为“东方狂欢节”的彝族阿细古老奇特的祭火节精彩活动。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09.起飞村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10.红万村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11.阿细跳月的壁画


    举行活动的这一天,几乎是全村总动员,各家各户出钱出力,带来做“长龙宴”的食物,派人参加各项活动,能歌善舞的年轻人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迎接前来参加活动的乡亲与来宾;大叔大婶们洗菜切肉、生火烧饭,摆桌派碗、端饭上菜,忙得不亦乐乎。起飞村在一个有顶盖的活动场里摆了几十桌,吃饭时还能有个小板凳坐坐,到了红万村人更多,就只能席地而坐了。吃饭的时候,歌舞队的人还到各饭桌边唱歌边敬酒,外来看热闹的人只顾拍照,连饭也顾不上吃了!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12.喜气洋洋参加活动的村民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13.载歌载舞迎接来宾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14.为“长龙宴”做准备的村民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15.全村人与来宾一起共享“长龙宴”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16.唱歌敬酒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17.电视台也来采访


    午餐过后,祭火节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村里的青壮年男人的代表,还有一些十多岁的男孩子,躲在一间屋子里化妆,化妆出来的人满脸全身都涂上红、黄、黑、白、褐五色土颜色的花纹,很多都是与火有关的图案,头上戴着用野草、庄稼、野果装饰的头饰,有的还带上假面具,腰部下身及脚上用棕叶、藤条、麻布等编织的东西围住,活生生就是原始社会的人。据我们的资深导游说,早些年这里的祭火节,男人们是全裸彩绘的,现在外来人多了,就只是裸上不裸下了。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18.彩绘化妆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19.兴高采烈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20.等待上场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21.隆重登场


    化好妆的人抬着一个大火盆,前呼后拥来到举办活动的主会场,一个地上铺满松针的锅型土场,场内早已被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拥挤得密不透风,那些全身五花彩绘的男人,摆上木头开始用原始的方法钻木取火,这活不容易做的,听说为节省时间还添加了一点火药,几个青壮年轮流不停地钻,也足足搞了十几分钟才弄出火星点燃火种,把火种放入火盆,又抬着熊熊燃烧的火盆去游街,杀鸡祭祖,给各家各户送火种,然后化妆表演的人群浩浩荡荡进入主会场,开始盛大的欢庆表演,表演的内容主要是阿细人的传统歌舞《阿细跳月》。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22.抬着火盆去采火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23.仿效先祖钻木取火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24.祭火神派火种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25.盛大表演队伍入场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26.节目主持人


    喜爱民族歌舞的人,一定知道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歌舞《阿细跳月》,其发源地就是弥勒这一带的彝族人聚居地,“阿细跳月”即阿细人 欢乐跳之意,因多在劳动之余的晚上月光下的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这是具有悠久历史男女社交的娱乐仪式,男人弹奏大三弦或吹笛子,女人合着音乐的节拍与男人对舞,有一对一的,也有排对排的,或排成一列拍掌踢脚,或者牵手围圈旋转摆动,动作并不复杂,但是节奏感很强,跳得整齐划一很好看,而阿细人从小跳到老,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歌舞已经融入到他们的生命中。

    《阿细跳月》这个土生土长的民间歌舞,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不但在中国,甚至在世界舞台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国内的不说,单单说国外的:早在半个世纪前的1954年,《阿细跳月》作为中国的优秀民间舞蹈,参加过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时,就引起高度的关注;八十年代时,《阿细跳月》的乐曲,被列为世界名曲之一;新千年的第一个春天,欢快的《阿细跳月》旋律,在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全世界迎新春音乐会的开篇奏响,再次引起轰动。它的传奇再次证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阿细跳月》不但是彝族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27.精彩纷呈的《阿细跳月》歌舞表演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28.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29.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30.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31.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32.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33.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34.


    节目表演的压轴戏,是在场地中央点起一堆熊熊的篝火,也点燃了参加者与观看者的激情,场上场下群情汹涌,大家手拉手围着火堆又唱又跳,还有年轻气盛的人飞身越过火堆,人们用呐喊和跳动的方法,释放原始的激情,宣泄挥洒内心的渴望,久久不愿离去。祭火节既是阿细人对先祖的追思祭拜,祈求火神保佑村子全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也是族人欢聚一起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举措。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35.点燃熊熊烈火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36.场内场外一片欢腾

    古老的传统、神秘的仪式、奇特的风俗,由于这个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节日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前来参加和观赏的游人也越来越多,其中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老外,他们也入乡随俗,把自己画成花脸,红万村祭火节是政府组织的活动,知名度更高,当天参加的人就有数万之多,汽车排出几公里外,为维持秩序的警察都有百多人。10年前阿细人的祭火节就被云南省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成为研究人类学的宝贵活化石。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37.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38.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39.慕名而来的老外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40.


    千百年来,在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中,中华各民族都创造和保留了许多传统特色的精彩活动,这些民族文化的奇葩,一定会在新的时代中,绽放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41.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42.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43.


【印象云南】古老奇特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P44.

 

        感谢新浪图片伯乐加拿大绿镜头推荐此文到博客首页,感谢各位朋友的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