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1.岭南名园余荫山房.
P02.
P03.
P04.
世人皆知娟秀婉约的江南园林名满天下,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滋生于东方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等其他艺术影响的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注重模仿自然,并借助人造的山水和景观,汇集了诸多的元素,塑造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与质朴无华的气质,创造出万物和谐、人与自然合一的绝佳意境,为方寸之中产生万千新奇的变化。文人雅士借此达到避凡尘,脱世俗,神游名川大山,寄情于山水,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想境界。

P05.位于广州番禺南村的余荫山房

P06.

P07.

P08.
相对江南园林近千年的历史,一百多年的岭南园林历史要短得多,这些园林的建造者,多是在外为官后回到家乡的官宦或文人,他们深受江南文化的影响,把建造园林的雅举带回岭南,并依照江南园林的样式,因地制宜,也建造了不少的岭南园林,其中最为有名的清代岭南四大园林是:广州的余荫山房、顺德的清晖园、佛山的梁园和东莞的可园。今天为朋友们介绍的是广州的余荫山房。

P09.

P10.
P11.

P12.
位于广州番禺南村的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151年历史。名园故主邬彬,字燕天,是清朝举人,官至刑部主事,更难得的是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举人,所以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之说。后来在京当官的邬彬看破世情,便辞官归田,隐居乡里,聘请名工巧匠,吸收苏杭庭园建筑艺术之精华,结合闽粤庭园建筑艺术之风格,兴建了这座特色鲜明、百年流芳的名园。为纪念先祖的福荫,取“余荫”二字作为园名,同时期望子孙后代能永泽先祖的福荫。

P13.

P14.

P15.

P16.
余荫山房园林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巧妙的艺术特色著称,采用了“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分别建筑了深柳堂、榄核厅、临池别馆、玲珑水榭、来薰亭、孔雀亭和廊桥等,在面积并不大的地方里,浓缩了园林的主要设施和景致,且回廊、花窗影壁相互借景,使有限的空间注入了幽深广阔的无限佳景,徜徉其中使人感觉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好一个曲径幽深的意境。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园中门窗、浮雕和建筑装饰,皆由名工巧匠精雕细琢,门楣、门旁、墙壁配以诗、书、画,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文化气息,使全园更添恬静、典雅情趣。其中山房花园门口的门旁有对联一副:“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正是此园点题之句。

P23.颇具岭南特色的玻璃花窗

P24.

P25.书画增辉

P26.

P27.
余荫山房园地虽小,但亭桥楼榭,曲径回栏,荷池石山,名花异卉等,一应俱全,无论春夏秋冬,都风景清雅,趣味盎然。

P28.

P29.

P30.

P31.
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的余荫山房,表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余荫山房,不仅是岭南园林的瑰宝,同时也不愧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颗璀璨明珠,徜徉其中,犹如在品读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让人陶醉其中,让人回味无穷。
咏余荫山房一首
江南园林甲天下,岭南名园亦高雅。
四季无处不情趣,满目胸怀皆诗画。

P32.

P33.

P34.

P35.

P36.

P3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