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01
P02
原产于中国的桃树,树态优美,枝干扶疏,花朵茂盛、花色艳丽,是早春时节赏花的主要花卉。桃树生命力旺盛,无论是园林栽种还是山野自长,都蓬蓬勃勃,生机盎然,从正月至三月为阳春时节,在这期间,桃花烂漫盛开,芳华娇艳,占尽春光。

P03
P04

P05
P06
P07
P08
广州白云山,山中有一道流水淙淙的溪涧,因两旁遍栽桃树而名桃花涧。每年春节前后,这里的桃花灿烂怒放,引得游人如织,人们扶老携幼、呼朋唤友,前来踏青赏花,成了白云山一道靓丽的风景。今年冬天天气温暖,春节前桃花就迫不及待尽情绽放,春节期间更是开得如云如霞、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P09
P10
P11
P12
P13
P14
漫步桃林,油然而生许多与桃花有关的联想:距今30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出现了桃花艳丽的身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世家。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歌用秀美绚烂的桃花歌咏出阁的新娘,美丽的女子憧憬着在那春日里粉红柔白的漫山桃花灼灼丽色中,和爱人牵着手深情对望,满溢着幸福、喜悦和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P15

P16

P17

P18
我国田园诗歌的鼻祖、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是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为媒介,引导人们走进一个质朴自然的美好世界,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大家过着富庶和平的生活,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人人都“怡然自乐”。这个“世外桃源”,反映了诗人美好的愿望,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成了千百年来人们—尤其是文人雅士追求向往的精神家园。

P19
P20
P21
P22
自古以来,以桃花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用桃花命名的文学作品,与桃花有关的艺术形象、文学故事,更是琳琅满目。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桃花扇》,以明末清初国破家亡的历史为背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秦淮名妓李香君与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朝宗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以亡国之痛剧,抒发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成为蜚声中外的我国四大古典名剧之一。

P23

P24

P25

P26
至于有关桃花的诗词歌赋更是多如繁星,以桃花为题歌咏爱情、友情、抒写人生、心境,名句迭出,脍灸人口,不胜枚举。唐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中描写了诗人寻春遇艳的惊喜和重寻不遇的惆怅;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赞颂的是朋友间深厚不舍的情感;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歌唱的是庐山晚春的景色;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寄意的是避世自由的隐逸志向情怀;清诗人袁枚《题桃树》: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感叹的是青春苦短,年华易去……

P27

P28

P29

P30

P31

P32
桃花的花语及代表意义为:爱情的俘虏。在中国,桃花一直以来都离不开爱情这两个字,人们常说桃花运,就是因为桃花能给人带来爱情的机遇。在广州,春节很多人喜欢买上一株桃花,没有成家的人,希望能行桃花运,早日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已经成家立室的人,则寓意新年大展宏图(粤语“图”“桃”同音),寄托的都是美好的期盼和祝福。

P33

P34

P35

P36
漫步桃林,耳畔不断传来蒋大为的成名之唱《在那桃花盛开得地方》,百听不厌动人的歌声,在绚丽的桃花丛中回响飘荡,感受着春天清新的气息,看桃树下那一张张被桃花映红的笑脸,你就会由衷赞叹:春天是多么美丽!生活是多么美好!

P37

P38

P39

P4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