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利生:我眼中的师生之道

任利生:我眼中的师生之道
采访整理:张国伟等
http://s7/mw690/001Xja5tzy6TPN8iJEOa6&690
http://s6/mw690/001Xja5tzy6TPN94ZvL35&690
我是一个乡土气息比较浓的人,比较恋家的一个人,所以现在哪儿都不去。以前年轻的时候,哪儿都想跑,总觉得这个地方不是我要的,不是我能呆住的,老想着往外跑,跑来跑去,感觉哪儿都不是我的家,最终累了苦了的时候,苦的不能再苦的时候,还是回到了这里,留在这儿了。一个人总要有他生根的地方,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家在哪儿,处在一直找家的状态,那他就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所以我从不找家的时候,就知道什么是家了。
我觉得什么关系都是师生关系,如果特定了师生关系,那这个就不叫师生关系了,那变成了一种强迫。我的学生都是自愿来的,什么时候走都可以,在你们概念里面那个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和我心里的大不一样,所以来这要准备好,把你们原来的世界都要颠覆了(任老师不住地点头微笑)!我觉得人和人之间是简单的一种关系,就是眼前,当下,现在的一种关系。比如说来这儿,就是我的客人,我要把我的茶倒好,让你们喝好……简单的这种关系就对了,什么时候想着不简单,就错了。简单,是你简单了世界就简单了,你不简单,世界就复杂了,来我这儿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世界就是给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关怀,不是说我在这很自在,大家都是一个自在的状态,关键是你想要什么的问题。
我爱茶,师生关系咱们就从茶说起(任老师忙不停地给大家泡茶、斟茶)。我现在的生活好像就只有一件事——茶。这个茶涵盖了所有一切的世界,这里面什么都有,如果你们不信可以问一下,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这儿没有的东西,谁也不在这儿,任何人都不在,但是谁也可以在,只要你想在,他就在,所以茶道就是把外面的一切东西都归到现在,喝一杯茶,就这么简单。
人和人的关系其实说白了都是一种师生关系。父母关系里面有没有师生关系,朋友关系里面有没有师生关系,夫妻关系里面有没有师生关系,怎么能把这种师生关系或者说是这种天然的最好的关系处理好呢?如果老师爱学生,学生敬老师,能处理好其中的师生关系,这里面所有的关系都会变得简单而美好了!
“一个低的不能再低的人,是一个中国人的状态”
中国人最懂得关怀自己,无论是什么样的关系,最终要回到自己身上,和自己的生活发生一种联系。中国人最初的老师是谁?中国人讲道法自然,自然就是第一个老师,所以中国流传下来的文化都是自然,是“道”,真正的文化是自然本身,而不是某一个人。只不过是这个人把天地万物的变化都知道了后,变成了学问来教大家。文化最初都是从自然开始的,中国人懂什么好什么不好,最终把所有的文化,包括世界上最好的文化都变成中国的,这也是件非常幸运的事。
只要你想活明白,随时都可以活的明白,你想找老师到处都是老师,到处都是有智慧的人。你的日子过得苦,找不到幸福感,存在感,那是你不会找老师,什么东西都是老师,茶是老师,酒是老师。来我这儿的,我不是把他们当做学生(指着前面坐着的不言斋的学生),而是当老师一样供着,面前的这些学生才是需要老师去供养的,不是要去教他们,事实上什么都给不了他们,是要有供养的心去供养学生,这是我认为的最好的一种师生关系。
不是你要给他们什么,是他们来,首先就已经给了你最好的,你们(指《憩园》的学生们)来,是带着一份恭敬来的,我这儿学生是带着一份信任和乡情来的。我的学生都是交城人,本乡本土的父老乡亲,左邻右舍,兄弟姐妹们,学生们能来就足够了,如果老师总在居功,觉得给了他们什么的话,这种关系中的美就不存在了。
中国人最大的优点是不居功。你们觉得这辈子做对过什么事,是不是一个优秀的中国人?一个人从小到大这么多年,做对的和所得到的相比较,哪方面多一点,做对过什么,怎么努力成长的?如果一个人常有一颗低下的心,是一个学生最好的状态。你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能,这是一个学生最好的状态,一个低的不能再低的人,是一个中国人的状态。
“无论在什么时间、空间,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都是弟子”
现在讲国学基本从讲《弟子规》开始:中国人“弟子”的概念是贯穿一生的,从一开始是一个弟子,一直到死都是弟子(任老师给学生斟茶)。我这儿的学生也读《弟子规》,我也讲,但我就讲“弟子”两个字。
首先,一个人从出生就是你的老师,亲戚长辈都是老师,上学后还会有老师,参加工作后老板,年长者都是老师,所有的人都是你的老师,除了老师与弟子的关系,世界上没有第二种关系存在,走到哪儿都是弟子,和花草山水在一起也是弟子。中国人讲弟子就是一生的,无所不在的事,无论在什么时间、空间,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都是弟子,这就是中国人所讲的弟子。
中国的文化是以“敬”开始的,敬天,敬地,敬人,敬事……中国的礼仪就是讲“敬”的,一个人如果忘了自己弟子的身份,就要出错。比如两个人谈朋友,忘了这种关系,矛盾就来了。因为敬没有了,要求就来了。老师与弟子的关系一定要敬在前,爱在后。正因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要敬,但是讲到最后就是一个“爱”字。(任老师语重心长地说道)!
人来这个世界就是因不完美而来的,知道自己不行,不能,什么也不是才是一个弟子最佳的状态。我坐在这儿是因为什么都不能,不会,知道的越多,做的越多,无能为力的事也越多,所以我在这除了寂寞,什么也没有。不能做的事太多了,即使做了也没有做好,因而还能做的更好,我本身就是一无是处的人。什么是弟子,我坐在这应该做一个好的弟子,无论你在什么位置上,这都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应有的态度。你们现在能坐在这儿,是和弟子有关系的,最美的关系都是通过弟子传达的……
学习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恒”,持之以恒,我和学生说的最多的就是,你们做对过哪件事,从早晨起床开始算起,或喜欢一种颜色到现在,坚持了多久?做对一件事是很难的。一个人真的能坚持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这就是最好的学习的状态,就是最好的弟子的状态。但是我自己也没有坚持过,和你们一样只是坚持活着,哪件事好像都没有做好……一个人能把做弟子的心坚持下来,这是最佳的状态。
如果遇到外界的一些状况,还能像现在一样么?当弟子是最不简单的,一个好的弟子,要有一份无私的信任在里面。信任是最不需要、再也不需要证明的,由信任来支持的老师与弟子的这种关系就是最好的一种师生关系。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常在一起,走哪跟哪,中国的文化能传承下来,是孔子的弟子们最终把孔子的思想整理下来,一脉相承,把老师坚持做的事变成他们自己的事,变成一种生存的状态。
那么多弟子,孔子走到哪他们追随到哪,这是通过信任发生的,不管供养的好或不好,他们都在,这是信任。生命的品质中有信任,这才是弟子。我们在选择时,会问为什么要信任,凭什么信任,你对我好才会信任,不好为什么要信任,信任是从里面生出来的,是本身就有的。在生活的状态中,如果要是懂得了恭敬,懂得了师生关系,懂得了珍惜,每时每刻人的生活状态都是无限美好的,当信任需要证明时就毫无意义了,这些本质就不需要被证明,自在的状态,自己和真正的自己在一起,和需要你的人在一起,和世界在一起,在哪都不如在这,这便是家的状态(任老师爽朗地笑起来)。
“一个人最健康的状态是忘我的状态,忘我是真正的存在”
中国文化从无极开始,佛家讲空,道家讲虚,从无里来什么都有。文化,道,或找老师就是为了完成自己完美的过程,没有苦,何谈乐。人们觉得生活苦,是因为不接受自己,接受了自己,苦就不存在了,就会觉得苦的值,苦也就不觉得苦了。最好的品质是接受,接受别人,接受遭遇,接受所有的一切就是接受自己,善待自己,一个人无论做学生还是做学问,都应从接受自己开始,不然怎么要求别人和世界给你关怀,一个人最健康的状态是忘我的状态,忘我是真正的存在。
做学生要学习慢慢的把自己忘掉,爱别人有多少,自己就消失多少,一个人关心别人,爱别人就是爱自己,为别人才是为自己,自己越来越大,人就会越来越痛苦。开始关注别人的喜怒哀乐,懂得进入别人的世界,自我脱落的会更多。当老师这么多年,是学生赋予我的这个职业,是他们给予我更多,我所付出的真的就是一点点。
一个人真的可以很简单,从发心开始,中国人常讲心法,先从里面开始,不要去要求外界,求人不如求己,向自己内求,内外相印,内心里面有的外面才能有。文化和学问是自己内心所受用,不是你给别人,是别人看见自己主动向往的,是你无形中影响到他。凡事要自己先做好,尤其是当老师这种职业,只有学生,没有自己,就不会说错话了。
“我是孔子,老子,庄子的弟子,也是任何一个优秀中国人的弟子”
人做多少真的都不够,一辈子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是学不完的。生在中国真的是要谢天谢地,谢父母,谢祖先。中国的文化是万法归一的,就“师生关系”都是一辈子也讲不完的,一里有万,万里有一,就像华严经里讲得,微尘里有世界,世界里有微尘,重重叠叠,无穷无尽,文化真的是无限广阔的,但是无论它有多么高深,都和你自己有关系。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清零的状态,不能带着昨天的痕迹去生活,先认同自己,再清零,这是起点,不断的做加法,也在成长。读书最后能留下的才是有用的……
我是孔子,老子,庄子的弟子,也是任何一个优秀中国人的弟子,我不曾怀疑过老祖先说的任何一句话,我讲的都是他们讲的,所以我不会说错话。我就是从中国文化当中学的,也是这样做的。文化是什么,是通过信任传承的,所以我的老师是最多的,我什么都没有成为,本可以更好的。在这做多少事,一点功劳都没有,其实我现在做的这些事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我所做的是必须要做的……
书香,墨香,茶香,每一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要表达自己的那一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期望的和所需要的那部分,也有需要释放的那部分。能在这儿一天,所有发生的事都非常美好,作为一个老师,最重要和最美好的品质,一个是不居功,另一个是还要做的更多,牺牲,奉献的还不够,现在所做的真的是不够,要一直这样下去。
【任利生】男,汉族,山西交城人,1968年生,自幼酷爱书法,醉心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及佛经书法的创作,自创“佛经体楷书”,2010年进入了方正字库。是继启功、刘炳森、舒同等老一辈书法家进入方正字库之后的又一个后起之秀。他用佛经楷书创作的《心经》《金刚经》《大佛顶首楞严神咒》《佛遗教经》等书法作品,已成为收藏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