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传统农具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万年历史长河中,至少曾有上百亿人民在中华大地上生活。是什么在支撑着这么多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是什么让中国人历尽艰难时期仍能不断发展?
要持续不断的解决这上百亿人的吃饭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困难。既需要不断发展农耕技术,更需要不断创新农耕工具。很多传统农具的发明颇有传奇色彩,让现代人都叹为观止。那么,让中国有“能量”养活这上百亿人口的传统农具都有哪些呢?我们列出中华历史上的五大样子最“雷人”也最“犀利”的农具,并用罕见的古图,来一一还原这些伟大发明的“本来面目”。
犀利农具之一
筒车
筒车是利用水流为动力自动提取河水的灌溉工具。它的外形像一个巨大车轮,周围系有许多竹(木)筒,所以常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轮。筒车用木材制成大型立轮,由一横轴架起,轮的周围斜装若干小竹筒(也可以用木筒),轮的下部有一部分浸入水中,流水冲击轮周围的栏板转动立轮,当装满水的小筒转到上部后,自动将水泻入木槽,流到田里,灌溉禾苗。
筒车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陈廷章的《水轮赋》对筒车的结构、功用描述道:“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斫木而为,凭河而引”。筒车有水轮、卫转(驴转)筒车、高转筒车等形制,后两种结构复杂,使用起来不大方便,没能得到推广,而水轮(筒车)因其利用流动河水的力量推动,不需要外加动力,而且功效大、结构比较简单,一直在农村流传,至今在北方黄河边和南方部分山区还在使用。
筒车最大的优点:只要有流水作为动力,就能日夜不停地取水灌田。

水转筒车

高转筒车
犀利农具之二
曲辕犁
在南方,最为突出的水田耕作农具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
唐代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不适合地块狭长的梯田使用。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
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所载江东犁就是曲辕犁。江东犁共由11个部件组成。犁铧和壁是铁制的,犁底、策额、压镵(chán)、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犁盘等部件都是木制的。曲辕犁与直辕犁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第一,犁辕短且是弯曲的,末端设有能转动的犁盘,可用绳索套在牛肩,牵引时可自由摆动和改变方向,克服了汉魏时期长直辕犁耕至田边地角时“四转相妨”的缺点,操纵灵活,一头牛耕地,节省畜力,更适合在狭小的江南水田使用。第二,设有犁评,可以调节犁箭上下,改变牵引点的高度,控制犁地的深浅。第三,改进了犁壁。因犁壁竖立于犁铧之上,两者不成连续曲面,唐代时犁壁呈圆形,因此又称犁镜。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以减少前进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草根的生长。曲辕犁操作起来比长直辕犁简便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既提高耕作效率,又提高耕地质量。第四,犁梢与犁底,可以根据犁梢的摆动幅度,调节耕垡的宽窄。曲辕犁是中国传统耕犁的主流。

曲辕犁结构示意图

牛犁耕图
犀利农具之三
秧马
秧马,又称秧船或秧凳,是水稻拔秧移栽时乘坐的器具。
秧马大约出现于北宋中期,最初是由家用四足凳演化而来,基本结构是在四足凳下加一块稍大的两端翘起的滑板,因为有四条腿,使用的姿势好似在骑马,又是在秧田中使用,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为“秧马”。秧马的使用方法:操作者坐在秧马上,略前倾,两脚在泥中稍微用力一蹬,秧马就可前后滑行。
据史料记载,苏轼于元丰年间谪居黄州,在武昌的畦田里“见农夫皆骑秧马”,这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他仔细观察发现,秧马“以榆枣为腹”(易滑行),“以揪梧为背”(体轻),首尾翘起,中间凹进,形似小船,农民骑在秧马上拔秧,“雀跃于泥中”,“日行千畦”。拔秧时轻快自如,没有猫腰弓背的劳苦。秧马的另一作用是“系束其首以缚秧”,就是把束草放在前头用来捆扎秧苗,极为便利。苏轼对秧马大加赞赏,每到一地即宣传推广。苏轼被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南下途经庐陵(今江西泰和),遇见《禾谱》撰者曾安止。苏轼遂作《秧马歌》相赠。该诗对秧马的形制及作用作了详细描述。后人还将《秧马歌》刻成石碑(现藏于泰和县博物馆),使其流传久远。自秧马出现后,历代文献多有记述。元代《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清钦定《授时通考》等著名农书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予以介绍。至今,秧马在南方农村仍在使用。

秧马

犀利农具之四
戽斗
戽斗,一种小型的人力提水灌田农具,形状像斗,两边有绳,由两人拉绳牵斗取水。在水位落差不大的地方,既可用于排水,也可用于灌田。戽(hù)斗的发明也许很早,但无确切资料记载。元代的《王祯农书》中对戽斗的作用、使用方法和制作材料都作了详细记载。戽斗适宜在水岸不高的田边和不必用水车提水的稻田使用。使用方法是:戽斗上系两根绳子,两人共同操作,将水戽上来灌溉庄稼。戽斗通常用柳条、藤条编织而成。这种农具的制作并不难,难的是田间操作。由于是两人协同作业,双手执绳,必须做到抽拉提放,配合默契,协调一致,才能把水戽上来。
戽斗一直使用到当代。作为一种人力提水的农具,用于小范围排灌或临时的灌田作业,还是比较灵活方便的。

戽斗

犀利农具之五
网捕
网具是一种高效的捕鱼工具,从其发明伊始,至今仍在广为使用,是使用时间最久的一种捕鱼工具。传说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发明鱼网,教民捕鱼,创造了最早的渔业。《易经·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由于结网的材料多用植物纤维织成,易于腐烂,考古报告中尚未发现有完整的鱼网实物。但各地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的石、陶网坠,说明当时已经使用鱼网捕鱼。而鱼网上使用网坠是捕鱼技术上的一大进步。网坠形式的多样化和普遍使用,也大体上反映了多种鱼网的存在。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绘有方形、圆锥形鱼网,反映出半坡人在距今6000年前已根据不同的水域,利用不同形状的鱼网捕鱼了。
周代是渔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捕鱼工具有很大改进。据《诗经》、《尔雅》等记载,有大拉网、百袋网、小眼网、抄网等各式网,用于捕捉不同形体的鱼类。
到了唐宋,网具种类更多,网捕技术更趋成熟,网捕量也更大。唐代陆龟蒙在《鱼具诗·网》曰:大罟纲目繁,空江波浪黑。沈沈到波底,恰共波同色。牵时万鬐(qí)入,已有千钧力。尚悔不横流,恐他人更得。“大网罟”属敷网,是布设在江中的鱼网,每当鱼群进入,即拉起网纲,鱼群就落入其中。
“设鱼网者宜得鱼”。网捕具有捕捞量大的特点,发明网罟捕鱼,是人类渔业史上的一大飞跃。

坐罾(罾: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鱼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