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真正发生让教育融入生命
(2019-05-20 16:14:0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激情二中 |
戴
怀特海说过,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学习科学研究的郑太年教授认为“学习几乎无处不在,像呼吸一样自然”,但学校和教室里所进行的学习,“不是学习的典型形式,而是一种特例,甚至可以说不一定是学习”。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社团活动是他们收获最大、成长最快的地方。所有这些,都迫使我们不得不反复追问和深思,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如何才能发生?更深一层,我们的教育究竟如何才能成就学生一生,融入学生生命?在这方面,我们的初步思考和做法是: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助人自渔”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启。正确的学习方法从何而来?就普适意义而言,我们是这样认为的:
学好数学,关键是要做到“一二三四”。“一”就是一本教科书。先通读课本,从书本原理到题目,再从题目到原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就是两种方法。寻求已知与求解的“桥梁”,从定义出发或再审视已知条件,将可能还未用尽已知条件或有些暗含的已知条件挖掘出来。“三”就是三个步骤。搞懂课本例题、完成同步练习、演练高考真题。“四”就是四个层次。掌握概念、公式等基本知识点;培养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技能与数学思想;运用数学模型与中间结论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总结得出一些特殊解题技巧。
学好双语,关键是要做到多读多写。高一新生心智尚未成熟,形象思维比较活跃,重点要培养他们直觉体验表达的能力,因此我们强化巧记熟读的阅读方法;高二学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已经得到发展,重点要培养他们观点表达的能力,因此我们强化质疑的阅读方法;高三学生懂得自觉分析和反思,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都得到了锻炼,重点要培养他们逻辑批判的能力,因此我们强化于无疑处生疑的阅读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正在探索 “四格升级教学法”,即高一写作在模仿中从无格到入格,高二写作在思辨中从入格到出格,高三写作在锤炼中从出格到形成风格。
学好以实验为基础的理化生学科,关键是要做到实验、理解、归纳。一是要善观察、重实验。积极参与实验探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弄清实验原理。二是要重理解、勤思考。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不满足于单纯的记忆,而是要融会贯通。三是要重归纳、精做题。平时听完课后,归纳整理书本上知识点,构建思维导图,让思维结构化、可视化。将一些易忘、易混和难懂的知识点以及做过的错题、好题、经典的题目加以归纳整理。
学好重记忆为主的政史地学科,关键是要做到时习之、重建构、生活化。一要常温习、善巩固。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需要指导学生每天晚上花5-10分钟时间温习已学内容,上新课之前用5-8分钟提问或默写,周末将一周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消化,以求融会贯通,形成新认识新领悟。二要理关系、强记忆。善用思维导图把各类主体之间的关系用相互隶属和平行的层级表达出来,把主体关键词进行串联记忆,形成体系化、综合性的记忆链。三要重联系、生活化。人文科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指导生活。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体现时代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敏锐的视角和科学的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怎样的学习方法才最好,因人而异。在漫漫学海中,教师指导学生发现、总结或建构出一套符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这才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正所谓“授人以渔,不如助人自渔”。
二、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老子曾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如果我们把学习方法称为学习之“术”,那么学习习惯就是学习之“道”。好的生命状态就是好的生命习惯的养成,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卓越的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高中生处于心智逐步成熟的阶段,在学习上逐步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习惯,十分重要。
一是凡事订个计划的习惯。茅以升说:学习要有方法,要有计划,才能事半功倍。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和自己的目标任务,我们引导学生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小计划,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来分配当天的任务。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检查当天计划执行情况,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在后面画一个勾,表示完成了当天的任务,同时,看看有没有新问题,有没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情况。然后根据接下来一段时间可能发生的变化,制订出下一周学习活动安排表,作为指导下一周学习参考。我们引导学生节假日也要单独订个计划,搞好复习、作业、预习和弥补短板。通过制订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学会管理时间,学会统筹安排,做时间的主人,做自主学习的主人,最终达到高效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的目标。
二是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洋思提出“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这就是当堂事、当堂毕,当日事、当日毕的具体体现。我们要求学生限时作业,养成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当天的问题要及时找同学、老师或者通过“泰微课”资源及时解决,否则就会“阴天驮稻草,越驮越重”,或者前面没搞懂,后面更听不懂。养成了“今日事今日毕”的学习习惯,就会做到“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
三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作家赫拉利说:“无论在哪个世界,那些富有勇气,独立而善于思考,且不容易被挫折打败的人,终归会站在金字塔顶层。”这一习惯,首先表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可以依赖“作业帮”和“小猿搜题”等软件。学生在请教老师时,我们也要相信他们的能力,调动他们的思维,给他们指路子、教方法,而不是代替他们思维直接给出答案。其次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无论是解决文科还是理科的问题,在学生们面前往往有很多条路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既有问题的若干种解决方法和策略中找出最佳和最科学的一种。再次表现在贯穿学习过程始终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中。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都是高中阶段亟需强化的思维品质。袁振国先生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基础。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追求真理,爱吾师,更爱真理。另外,在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积累,比如写作、沟通、逻辑、steam、创客等方面,也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习惯。
四是整合建构的习惯。理科学习,我们注意指导学生定期总结归纳,在周末、月末、考试前、寒暑假等时间节点,根据单元、章节的划分,梳理知识脉络,将分散、孤立的内容加以系统化,弄清楚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将基本概念和原理连成线,形成面,结成网,做到融会贯通,或者建构思维导图,建立图表坐标,整合形成一个个小专题。文科学习,我们通过活动化、项目化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导学生编写历史故事,表演课本剧,组织辩论赛、朗诵会,激发学生兴趣,激活书本知识,重构课本内容,开发出个性化的校本课程、班本课程。将读、说、写整合起来,引导学生整合读书笔记、摘抄本、随笔;整合时事热点,开展课堂小演讲,锻炼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定期出班级作品集或年级作品精选集,既是项目成果展示,也积累了学习资源。
三、教是为了不教,积极场域的熏染能够让“真学”自然发生
无论是形而下者之“术”,还是形而上者之“道”,都需要学校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时空场”和“文化场”。方法方面的教育是“方育”,习惯培养方面的教育是“习育”,适当场域的熏陶则是“场育”;三者之中,“方育”是基础,“习育”是关键,“场育”是保障。
首先,牢固树立“学生立场”。教育者必须站对、站好内心世界这一起点,不然,从此出发的教学行为必定谬以千里,也与“真学”格格不入。现实的状况是,教师常常站在成人自我的角度以及当下心智水平上思考、设计和实施教学,这就容易导致——“以为教师的教就等于学生的学”(钟启泉语);以为自己懂的东西学生也该懂,学生不懂就有问题。
其次,明确“四个一”要求。像我们泰州二中的学生,书上题目条条会做、人人会做,能够举一反三,还能触类旁通,十分重要,也尤为必要。因此,我们对教师提出了“四个一”的明确要求,即“向每一节课要质量要效益,向每一次作业要成绩要分数,向每一次考试要进步要信心,向每一天活动要激情要青春”。
第三,切实改进课堂教学。近年来,我们邀请专家为我校课堂教学问诊把脉,突出问题导向,五赴河南沁阳永威学校研究“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并结合 “泰微课”资源的应用要求,进行了基于“泰微课”的三步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全校教师中开展了《为“真学”而教》的整本书阅读活动。通过这样的“改课”举措,我们推动教师变革甚至革命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帮助学生祛除“假学”的病根,建设师生成长共同体,在“捂·焐·悟·晤”中“把知识做出来”,让学生“想学”“会学”“活学”“乐学”,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第四,引入更多源头活水。开设“校友讲堂”。每学年开学初,我们都会请刚刚毕业的最年轻的校友面向新高三学生讲成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每季度都会请来杰出校友讲刻苦求学的历程,讲人生奋斗的轨迹,让杰出校友成为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奋斗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举办“闱中归来话高考”活动。每年高考阅卷结束,我们都会请来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为新高三学生讲高考中的临场技巧和分数得失。办好家长节和家长夜校。我们让家长“进课堂、进考场、进会场、进宿舍、进食堂”,零距离接触学校教育,请来家庭教育专家为迷茫的家长引领正确的方向,让他们能够科学地指导学生学习,排解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和焦虑感,战胜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本文为2019年元月4日在泰州市培养学习习惯优化学习方法现场会上的交流发言,已发表于2019年第二期《泰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