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二中的凡人小事
(2017-01-22 13:22:4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激情二中 |
泰州二中的凡人小事
(2017年元月21日)
戴
今天是我们二中的老少爷们娘们、哥们姐们、弟们妹们,团聚的日子,大家欢欢喜喜、和和美美,欢聚一堂,共同迎接2017年春节的到来。
事前,我也准备了一个节目,就是说说我们泰州二中的凡人小事。这个节目,胡宗宝和微机组的姑娘们做了大量工作,也经过党政联席会议的集体研究。
今天到场的,实际上有三种人:一种是我们退休教师,一种是我们正式上课的老师,最后一种就是不上课的教辅人员以及工勤人员、合同工、临时工、退休留用人员等。今天,我要讲的,就是最后一种人的故事,取名《泰州二中的凡人小事》。
一、男生宿管员老崔和小王
老崔,名叫崔德林,今年60岁,来到二中才2年,但却把男生宿舍管理工作扭转得井井有条。
这是不久前某一天晚上9点50分行政值班领导检查宿舍,无意中看到的感人的一幕:
晚自习之后,寄宿生同学在宿舍安静地自修,老崔端坐在后面相陪。自修宿舍四面的墙壁干净整洁,激励语警示语内容丰富,文化氛围浓郁,完全抵消了室外的寒气。
再看老崔自己的宿舍,窗明几净,被单折叠得方方正正,物件摆放得整整齐齐,令人眼睛为之一亮。
“我在宿舍第一间,学生来去都看到,我要让他们知道宿舍应该怎么整理。”老崔朴实的语言让我们明白什么叫“身正为范”。
虽是普通人,老崔也有自己的追求。退休前,他是市运输总公司的一名高级修理工,老党员,曾获得扬州市、泰州市市级表彰,报纸曾报道过他的事迹。因为曾经在学校讲坛上上过几节劳技课,于是与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老崔业余时间爱好写写隶书,也不自觉的指导寄宿学生,学生都喜欢他。他也曾把自己和儿子自强不息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家长们因此也都感谢他。
二、女生室管员胥兰芳和莫粉女
大凡来到二中女生宿舍的家长都对宿舍环境赞不绝口,也对儿女寄宿在这里一百个放心。除了我校持续加强宿舍环境建设外,两位宿管员胥兰芳和莫粉女功不可没,她们50岁左右,身为人母,“要将心比心”,“多替家长着想”,因此做到了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多给学生关爱,学生寄宿在这里也有家一般的轻松和温馨。
三、体育器材室保管员方贵权
在学校操场西南角是体育器材室,也是老方的办公室。
2001年夏天,二中创建三星级高中时,老方和老黄等人被招聘到了二中。这一干到如今已是15年.
说是体育器材室,其实就是一人多高的小棚子。在这里,老方每天分发器材,再收回整理,有时力所能及地简单维修一下,工作既单调也枯燥。学生上体育课的时候,他就在一边饶有兴致的看着。“怕出事,帮帮体育老师看着。”老方说。没有体育课,他就找事做。有时把跑道上的塑料粒扫回田径场中间,有时给跳远沙坑松松土,有时跑到科学馆5楼打扫职工活动室。甚至有一次,发现西侧居民楼上生锈的落水管快要断落,他未经请示,立刻给12345报警,迅速消除了危情。
老方今年60岁,插过队,干过航班驾驶,做过校办厂厂长,现在,风轻云淡。古人说,“君子慎独”,对于老方,即使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也能克服寂寞,保持自律并且让生活充实起来。
四、花工老黄
在操场的东南角是学校的花房,也是花工黄振瀛的工作室。
黄振瀛,你看他在办公楼楼前的紫藤花架上修剪枯枝,身轻如燕,如履平地。他在操场上快走,也是步履轻盈。谁能想到他今年已经69岁。老黄经历丰富,年轻时插过场养过鱼,烧过窑,做过车工,也干过保管。从30岁起到现在,他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已近40多年,从不沾染不良的生活习惯,所以有一块好身板。
每天,他矮小的身形穿梭于不同的地点--许多办公室有他的红花绿草的常年点缀,每次大型校级活动都有他忙于台前布展的身影,新的校园也已有了他的超前规划。他爱花,更养花,校园里每一棵花草在他眼中都有生命,无数个卑微的生命曾得到过他的呵护。
严寒来临之前,老黄已经把花花草草安置得妥妥帖帖,明年,我们又会看到一个百花盛开的美丽校园。
五、木工老王
后来桌椅换成铁质的了,老王转行迅速。他既维修桌凳,也维修门窗,修理坏锁、清理堵塞的厕所,打扫地面、倾倒垃圾。不管什么脏活、累活,他都是随叫随到,不厌其累。像修锁这样的技术活,一开始当修锁师傅上门服务时,老王就在一旁仔细观察,过后反复摸索,后来学校修锁就再也没有从外面请师傅。“省一块钱是一块钱!”劳累之后,老王很有成就感。
在老王这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我校在教学第一线踏实工作、默默奉献的许许多多的教师的品质。
问他为什么坚持这么久,他说:“我也是二中人。我64年毕业于二中初中部。我在1班,燕云景校长在4班。”言语之间充满了自豪。
“时间长了,就把这当做自己的家了。”老王有一个愿望,他错过了二中创建三星级高中,希望能经历二中创建四星级高中的盛况。
六、医务室陈青松
按照三星级或四星级高中办学要求,学校医务室应配置医生2-3人,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么多年来,陈青松就是一个人把学校的卫生工作包揽了过去。她开讲座,办报栏,向师生传授卫生保健知识;精心组织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她还深入社区,传播健康知识。为了准备学校的各项创建资料,她经常放弃周末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不计回报。她爱岗守业,有一次为抢救一名高一女同学,在120医生到场之前,她一直一个人在给这位学生做胸外心脏按压复苏,最后筋疲力尽,几乎昏厥。在学校过去几次学生病危突发事件中,陈青松总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为学校后续处理工作赢得了主动。在她的努力下,近几年学校卫生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先后获得 “市红十字会系统先进集体”、“市直学校医务室卫生量化评比A级单位”、“全国红十字青少年防灾避险知识竞赛最佳组织奖”、“江苏省红十字示范学校”、“江苏省爱国卫生先进集体”,等等。我校卫生工作因此成为市直学校的一面旗帜。
七、退而不休的周建华、韩宏华
周建华主任退休前长时间主持政教处和总务处部门工作。周主任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领导,只要干一行,他就要干好一行。退休后,是二中情结使他留了下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学生的满腔热情,他组建了我校心理健康教研中心,切切实实的开展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建了学校心理健康学生志愿者队伍,办起了《心海导航》周报,精心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他的工作富有成效,在省级课程基地中期评估中,专家组对他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
韩宏华老师原先也是一线教学人员,退休前主动要求到图书馆帮忙。退休后看到图书馆人员紧张,于是决定留下。他甚至隐瞒着腿部动了手术的情况坚持上班,为我校四星级高中的创建奉献着自己的余热,让人感动不已。
八、电工兼卖饭票的老景
九、驾驶员徐伯才
徐伯才近期因身体原因在家调养。这么多年来,无论短路长途,还是即停即走,他从不计较,从不叫苦叫累,他能起早摸黑,车轮滚滚,保证了随车人员和物件的安全和及时的到达,赢得了学校各方面的赞扬。
十、食堂女工李小秋
说到对二中的学子结,不由得不说一个“闲不住的人”—食堂女工李小秋。
李小秋今年58岁,来到二中食堂已经9年。06年她就来到二中。她起早摸黑,淘米洗菜,打饭洗盆,抹桌拖地,东奔西走,跳上落下,从不喊苦,也从不请假。
有一次天不亮,上班切菜,切破了手指,后因继续劳作而导致感染,治疗了3个月手指才痊愈。当知道食堂急需人手时,她二话没说,立刻回到食堂岗位。
十一、清洁工小周、小刘和老金
清洁工小周,名叫周荣梅,今年50岁,在二中也有10多年。女儿毕业于二中(班主任王勇),她个子虽矮,却是家里的顶梁柱。她每天7点之前上班,下午5点下班。工作时没有人会注意到她,但她从不马虎。
还有一位保洁员小刘,刘素梅,今年54岁。2000年8月就来到二中干保洁,这一干已是16年。办公楼的保洁,她每天早晚两次,遇到雨雪天气,拖扫得更勤。她待人热情,做人本分厚道,即使是周六办公楼无人,她仍然一如既往的拖扫,从不懈怠。所以我们看到办公楼的地面总是那样光洁如洗。
另一位保洁员叫老金,金有富,57岁,二中工龄15年,中途曾短暂离开二中,但无法割舍,又回来了。他什么事都做,什么话都不说。其实,他并不是不能说,只是,他的行动就是他的“语言”。“沉默是金”,这也许是老金的写照吧。
十二、教辅工作人员张华、黄伟、梅月华、孙洁丽
张华老师,2002年从苏州大学数学教育系本科毕业,当教务工作需要技术支持的时候,他愉快的从教学岗位转到了教辅岗位,10年来默默工作,小到传送工作安排,中到校内各种考试试卷的扫描切分处理,大到国家省级各类考试的考前考中布置,他都能得心应手,处理得井井有条。
在教务处工作了21年的黄伟、在校长办公室工作了14年的梅月华和政教处的孙洁丽等人,她们都已经切切实实的融入了我们教育教学生活之中。她们任劳任怨,爱岗敬业,已经成为各个部门不可或缺的技术人员。她们虽然平凡,但生活充实,乐观健康,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
十三、新成员吴网红、孙汉兴
新校区的改造维修,启动慢,项目多,工期紧,但要求高,王建明主任带着一帮人起早带晚,与时间赛跑。本学期,总务处增加了两名工作人员,他们是吴网红和孙汉兴。
吴网红,九八年进入省泰中,安排在电工岗位工作,在已兢兢业业工作了十九年。他参加了省泰中新校区的建设。省泰中南迁时,由于对老校区的水电设施比较熟悉并且对老校园怀有很深的感情,故决定留下继续为二中工作。他表态说,愿“在以后的工作中踏实、认真,尽心尽力完成学校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以有限的力量为二中创四星,创辉煌,做出自己无限的奉献。”
孙汉兴,原是江苏省泰州中学的一名总务处员工。在现校区已经工作了十几个年头,对学校非常熟悉。他本可以随迁到新省泰中工作,但因为自己曾经是泰州二中的学子,所以愿意留下。他说,我决定留下时,感觉“既激动而又平静。之所以平静,因为我一定能为二中的创建改造工程做出贡献。之所以激动,因为能够为母校工作。”他自我要求高,他说。“我一定勤奋刻苦,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做一个合格且优秀的二中人。”
十四、默默奉献的二中群体
另外,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二中人值得我们尊敬。比如微机组陶弘卫老师克服自身的病患奔走于新老两个社区,周勇、钱捍东同志事无巨细,随叫随到等等,这些同志,自然形成了默默奉献、不计得失的二中群体,令人敬佩。
我的故事讲完了,从这些凡人小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想,一定会是善的,一定会是好的,一定会是积极向上的。大家说呢?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