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众生相(戴峰)
(2016-07-11 08:11:10)
标签:
文化 |
分类: 咱们一家亲 |
《红楼》众生相
戴 峰
贾宝玉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角,也是贾府的希望所在。但偏偏这个贾宝玉,虽有一副好皮囊,但他行为偏辟,性格乖张,潦倒不懂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认为走八股科举之路,是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从根本上颠覆了男尊女卑、读书做官的封建伦理道德。特别在男女婚姻问题上,他追求志同道合、自主婚姻。他对父母包办婚姆十分不满,甚至不惜离家出走当和尚,与封建家庭彻底决裂,表现了强烈的反抗精神。
林黛玉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她聪明好学,体弱多病,寄人篱下,生性多疑,与宝玉少小无猜,心心相印。但她的纯真爱情为封建伦理道德所不容。她的美好心愿最终被扼杀在襁褓之中,变成水中月、镜中花。最可遗憾的是,她临死也没明白,不是宝玉背叛了她,而是封建伦理道德坑害了她。所以,她每天只能以泪洗面,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薛宝钗
薛宝钗是《红楼梦》主要人物之一,属于金陵十二钗正册。出身名门(金陵四大家族之一),贾府王夫人的姨侄女,贾宝玉的姨表姐。自幼接受严格的封建闺范教育,奉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生活哲学。她姿容端丽,才华出众,具有深厚的艺木素养和广博的知识,贾宝玉因而时时向她流露出爱慕之意。她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终身大事交由她母亲决定(当然是进京选妃失败后退而求其次)。她多次规劝宝玉读圣贤之书,学仕途经济,走科举成名的道路,还不止一次地对林黛玉、史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说教。在势利阴冷、钩心斗角的贾府里,她学会了八面玲珑、随分从时,显得相当圆滑和世故。妣平时罕言寡语,一举一动贤淑端方,善用小恩小惠笼络人心,博得了很多人的赞赏。她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奉承迎合,以博取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王夫人的欢心,最后虽然如愿以偿地成为宝二奶奶,但并没有赢得宝玉的心。最后,贾宝玉还是离家出走了,她也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
贾母
贾母即史太君,是贾府的太上皇,在贾府从孙儿媳妇慢慢熬到现在已经由孙儿媳妇当家,是名正言顺的老祖宗,在贾府拥有一言九鼎的地位与权力。贾母是宝玉的保护伞,宝玉是贾母的命根子。宝玉怕读书与贾母过于溺爱有关。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由于她母亲贾敏过早病逝,贾母才把她接到京城,对她十分疼爱。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上,她首先是从贾府的未来考虑。她并不在乎家族的地位是否显赫和经济上是否富裕,主要看姑娘本人是否漂亮,品行是否端正。她起初看中的是薛宝琴,可惜宝琴已说给梅御史家。在宝琴之前黛玉和宝钗均先进入贾府,但均未进入贾母视野,客观上当时宝玉还小。后来之所以选中宝钗而没提及黛玉,我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宝钗的后台硬,王夫人是宝钗的姨娘,王熙凤是宝钗的舅表姐,她们可以说是一家人。二是宝钗比黛玉会做人,宝钗经常通过小恩小惠讨好人,而黛玉好使小性子,说话尖酸刻薄,不招人喜欢。三是宝钗的体质要比黛玉好得多。加之元妃赏的端午节礼,只有宝玉和宝钗是一样的,似乎得到了元妃的认可。所以,在钗黛的取舍上,黛玉明显处于劣势。在宝钗出嫁、黛玉气绝之时,一边是鼓乐齐呜,一边是冷冷清清。可见贾母怜爱黛玉是有一定分寸的,爱宝玉是摆在第一位的。
贾政
贾政是贾府中正人君子,他对封建君主是勤勉王事,对贾母是孝顺有加,对子女是严格教育,对读书人是礼贤下士,而且扶危济困,大有祖风。但这是表面现象,实质上贾政者假正人也。他治家无术,家中寅吃卯粮、入不敷出,心中无数。他做官只图虚名,被下人所绑架,横征暴敛,残害百姓。他虽号称礼贤下士,但他所推荐的贾雨村之流根本上就是贪婪成性、鱼肉百姓之徒,他身边的清客幕僚,也不过是善骗人(单聘仁)、不顾羞(卜固修)等。在子女教育上,他也是一个失败者,他的主要手段就是打、训,使子女很怕他。他和贾赦、贾敬之貌合神离,他对贾琏、贾珍很少过问。总之,他给人没有亲切感,没有凝聚力,不能算是一个正面人物,而是封建腐朽势力的代表。
王熙凤
王熙凤又称凤姐,出身于金陵四大家族的王府,父亲王子腾是朝中大官,姑母即贾府的王夫人,自己嫁给贾琏为妻,但很少把贾琏当人看。贾府名义上是王夫人管家,但她懒得管事,而王熙凤犹喜揽权,因而她成为名副其实的贾府当家人,是最受贾母宠爱的孙媳妇。她阴险泼辣,唯利是图,贪婪成性。她挪用公款,私自放债,收受贿赂,包揽诉讼,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尤其恶毒的是出了一个调包计的馊主意,害得林黛王气郁身亡,宝玉愤而为僧,宝钗活活守寡,直接参与并导演了一场爱情悲剧。她所干的一系列坏事,最终成为贾府垮台的重要导火索。随着贾府的败落,她也心力交瘁,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王熙凤的形象,概括了封建统治者的基本特征,揭示了封建贵族家庭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
刘姥姥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她的视角,我们可以触摸到贾府的脉博,意识到贾府从豪华、奢糜到走向衰落。书中先后描绘了刘姥姥四次进贾府。第一次进贾府,他是乞求救济的,她连王夫人也没有见到,只见到了王熙凤,给了她二十两银子,她就感思戴德、心满意足。第二次进贾府,她是来感恩的,带来了几袋子乡下新鲜瓜果蔬菜,这一次她有幸见到了贾母,贾母留她住了几天,并逛了大观园,大开了眼界,她为了迎合贾母高兴,被王熙凤、鸳鸯等人戏弄也心甘情愿、积极配合,当然她这一次收获很多。第三次是贾府被抄、贾母病逝后她真正来看望的。凤姐求她祷告还愿,并将巧姐托付她照看。第四次刘姥姥进贾府,实际上是救巧姐的,因为邢大舅、王仁、贾环等人要拐卖巧姐弄钱,幸好刘姥姥来把巧姐弄回乡下,躲过一劫。并将巧姐许配给当地周家公子为妻,后得到贾琏等认可。刘姥姥四次进贾府,贾府一步步败落,而刘姥姥却从讨救济的乡下老太婆,变成贾府的大恩人。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无常,天意难料。也有的说,王熙凤虽一生做了不少坏事,但她在刘姥姥困难时发了善心,所以得到了好报。所以在巧姐的判词上说:“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刘姥姥由于来自基层,阅历丰富,因此,语言生动活泼。她初次进贾府,实际上家里连吃的都没有,想来乞讨,当听到凤姐说大有大的难处时,便用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的,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正巧薛宝钗摆螃蟹宴,刘姥姥感叹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的了!当凤姐让刘姥姥用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夹鸽子蛋又夹不住,滚到了地上,凤姐笑着说道一两银子一个呢!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就没了。刘姥姥临行前,见大家送她不少东西,深为感动,就说我这一回去,没别的报答,惟有请些高香,天天给你们念佛,保佑你们长命百岁的,就算我的心了。但刘姥姥三进、四进荣国府,就简单多了,语言也缺乏特色,这就是续写者的水平所致或曹雪芹尚未修改好的缘故。
袭人
袭人是宝玉的四大丫头之首,也是唯一与宝玉发生性关系的丫环,她被王夫人看中,享受着姨娘般的待遇,别人每月的月例只有五百吊银子(相当于半两),而袭人每月例银子是二两。她为什么受到王夫人的青睐,不只是她对于宝玉的照料十分尽职,主要是对宝玉名誉的维护上更为尽心。她主观地认为,宝玉与黛玉小时候同吃同住无可厚非,但现在大家都老大不小了,应该少接触,即使接触也应掌握一定的分寸。特别是在第三十三回,袭人送扇子给宝玉,偷听了宝玉和黛玉两人的谈话,宝玉说,好妹妹,我的这个心思,从来也不敢说,今儿大胆说出来就是死了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又不敢告诉人,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好!所以袭人在第三十四回便向王夫人说,今日大胆在太太跟前说句冒撞的话,老爷再不管,不知将来还要做出什么事来呢。我只想着讨太太的一个示下,怎么变了法儿,以后竟还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如今二爷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虽说是姊妹们,到底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多半无心做出,有心人看见,倒不如预先防着点儿。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呢?从此,王夫人对袭人高看一眼,视其为心腹,并为后来抄检大观园打下了伏笔,难怪晴雯等人送了袭人一个外号西洋花点子哈巴儿!在宝玉与黛玉成婚后,袭人又出主意排斥五儿、麝月、秋纹等人。哪想到宝玉出家了,袭人想留在宝玉身边做小老婆的美梦破产了,她原来刀搁在脖子上也不出去,八台大轿也抬不出去的承诺化为乌有,最后还是嫁给了蒋玉涵,正如宝玉对莺儿所讲,你袭人姐姐是靠不住的。这也可能是命运捉弄人吧!
鸳鸯
鸳鸯是贾母的臂膀,是得力的丫环。一是她心细,贾母缺什么,该要去的,她就要来了,该添什么,她就度空儿告诉他们添了。二是她熟悉贾母的脾气性格,哪怕是打牌,贾母也少不了她。三是她投主子们的缘法,所以一应事情,她说什么,上上下下没有不信的。四是对贾母的东西放在哪里都一清二楚。所以,贾母死后鸳鸯自缢家中被盗,其他人根本说不清楚,连失单也开不出。可见鸳鸯的重要。可贾赦这个老色鬼,偏偏想打鸳鸯的主意。邢夫人找她谈,承诺她,你这一进去了,进门就开了脸,就封你作姨娘,又体面,又尊贵。凤姐也认为,别说是鸳鸯,凭他是谁,那一个不想巴高望上,不想出头的?在鸳鸯仍不言语的情况下,邢夫人又找出鸳鸯的嫂子来当说客,鸳鸯指着她骂道,你快夹着你那屄嘴,把我送在火炕里去,我若得脸呢,你们在外头横行霸道。我若不得脸,败了时,你们把王八脖子一缩,生死由我去。鸳鸯甚至当作平儿的面说,别说大老爷要我做小老婆,就是太太这会儿死了,他三媒六聘的娶我去做大老婆,我也不能去。后来他哥哥受到贾赦的恐吓,再次找到鸳鸯劝说,鸳鸯当着贾母跪着说,我是横了心的,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伏侍老太大归了西,我剪了头发当姑子去。足见鸳鸯之决心。后来,贾母去了,鸳鸯毅然决然地寻了短见,没有让贾赦的阴谋得逞。真乃刚性女子、巾帼英豪!
平儿
平儿是王熙凤的陪嫁丫环,名义上又是贾琏的妾。她独自一人,侍候贾琏夫妇二人。正如宝玉如说:“贾琏之俗,凤姐之威,她竟能周全妥贴,实属不易。”总体上讲,她忠实于凤姐要远超于贾琏。有两点为证。一是她属于凤姐的耳目。贾琏偷娶尤二姐,最早就是平儿听到小厮们的议论而报告凤姐的。二是探春、李纨、宝钗协理大观园时,凡有对凤姐不当的议论,她都要百般辩解,说琏二奶奶早就考虑到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做而己。另外,在凤姐死后,巧姐面临拐卖险境,也是平儿巧妙把她藏在刘姥姥车上下乡避的难。所以,平儿对凤姐不仅是总钥匙,而且是很忠诚于主子的。
平儿平时对下人比较关照,对下人的过错也是能放手时且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突出的是大观园烧饭的柳妈和五儿因遭人陷害,被绑在园中,凤姐听一面之词就决定将柳妈打一顿,赶出去。平儿在了解了全面情况后,劝说凤姐将大事化小,化解了厨房夺权闹剧。在尤二姐被困贾府遭遇小人处处刁难之际,平儿不仅时常去看望,有时还端点吃的送去,比较同情尤二姐。此外,在凤姐病逝贾琏手中拮据只得将丧事简办,而凤姐的哥哥王仁却埋怨贾琏不真心,贾链有苦难言时,平儿以大局为重,拿出自己的体己银两给贾连为凤姐料理后事。贾琏心里着实感激,诸凡事情,便与平儿商量,进而为后来将平儿扶正奠定了基础。
晴雯
晴雯是宝玉身边仅次于袭人的大丫环,连贾母都认为:“晴雯那丫头我看她甚好,言谈针线多不及她”。但她为什么心比天高,却命被纸薄,成了抄检大观园的牺牲品?概括起来,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长得漂亮,容易引起有些人的妒忌。正如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告状,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的模样比别人标致,又长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得象个西施的样子,抓尖要强,大不成个体统。王夫人看到晴雯也真怒攻心,冷笑道:“好个美人儿!真像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我看不上这浪样儿!”二是心直口快,容易得罪人。她笑骂袭人是西洋花点子哈巴儿,她讽刺袭人因为你伏侍的好,昨日才挨窝心脚,她讥讽宝玉替麝月洗头,说交杯盏还没喝,倒上头了!说碧痕替宝玉洗澡,足有两三个时辰,也不知道做什么的。她还经常说,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些事,也瞒不过我去。三是她不善于巴结讨好人,甚至连宝玉的话也敢顶,有错也不认。比如宝玉有次看到她把扇子失了手,跌在地上,把扇股子跌折了,说了她几句,她就冷笑道,何苦来呢!嫌我们就打发了我们,再挑好的使。总之,正如宝玉在芙蓉诔所讲:“标高见嫉,直烈遭危。”又如其判词所云:“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
正因为晴雯是受人嫉妒、遭人暗算而被撵走、屈死的,所以她宁死不服,我怎么就成了孤狸精了?
在《红楼梦》一书中晴雯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三件事,一是晴雯病补雀金裘。既体现了她的爱心,也反映了她的缝补技术。二是她撕扇子以解气,表现了她性格单纯、豪爽,敢作敢为。三是临死前宝玉偷着去看望她所流露的真实情感,特别是她把手上留的长指甲用牙齿咬下来留给宝玉作纪念,确实是情真意切。虽然宝玉的小丫环编造了一套善意的谎言,说晴雯上天做了掌管芙蓉花的花神,使宝玉包括多数读者感到欣慰。
司棋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丫环分别是琴童司棋侍书入画,元迎探惜四姊妹中只有探春别具一格,琴棋书画四个丫环中只有司棋值得一写。
司棋在《红楼梦》中有四次亮相,均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迎春在书中被称为二木头,一是遇事没有主见,二是认命过,逆来顺受,所以出嫁后经常挨打被骂遭侮辱,只有年把时间就被活活逼死了。按照常理,在这样的小姐后面当丫环,肯定也是三扁担打不出一个闷屁来,否则就会憋屈死了。可司棋偏偏不然,很有个性。一是主张平等,对人为的三六九等和看人下菜很看不惯,敢于抗争。第六十一回谈到司棋想吃鸡蛋,便叫小丫头到厨房去讲,并要炖得嫩嫩的,柳妈认为司棋不过是二层主子,不应该挑三拣四,就以今年鸡蛋短得很,十个钱一个还找不出来,有点推三阻四的。当莲花回来诉苦后,司棋听了,不免心头起火,便带了小丫头们走到厨房,喝命小丫头子动手,凡箱柜所有的菜蔬,只管丢出去喂狗。后来柳妈蒸了一碗鸡蛋令人送去,司琪全泼了地下了,送蛋的人回去也不敢说。司棋为什么生气?主要是厨房的柳妈看人下菜,做事不公平。过去晴雯要吃芦蒿,柳妈还问是肉炒还是鸡炒?因说荤的不好叫她另炒个面筋的,少搁些油,柳妈赶着洗手炒了,还狗颠儿似的亲捧了去。可见,柳妈处世不公。二是敢爱敢恨。第七十一回鸳鸯替贾母传话回来,偏要小解,因行至一山石后大桂树底下,只听一阵衣衫响,吓了一惊不了。定睛一看,只见是两个人在那里,鸳鸯眼尖,趁着半明的月色,早看见是迎春房里司棋。原来是司棋与她舅表哥在此幽会。后来两个人互赠礼品,甚至私传书信,在抄检大观园被发现后,司棋虽低头不语,但并无畏惧惭愧之意。司棋被赶出去了,那一日她表兄来了,司棋的母亲见了,恨得什么似的,说他害了司棋,一把拉住要打。那小子不敢言语,司棋却急忙出来,老着脸和她母亲说,我是为他出来的,我也恨他没良心。如今他来了,妈要打他,还不如勒死了我罢。她妈骂她,不害臊的东西!你心里要怎么样?司棋说道,一个女人嫁一个男人。我一时失脚上了他的当,我就是他的人了,决不肯再跟着别人的。我只恨他为什么这么胆小。一身做事一身当,他就是一辈子不来,我也一辈子不嫁人的。妈要给我配人,我原拼着一死,今儿他来了,她问他怎么样。要是他不改心,我在妈跟前磕了头,只当是我死了,他到那里我跟到那里,就是讨饭吃也是愿意的。她妈气的了不得,便哭着骂着说,你是我的女儿,我偏不给他,你敢怎么着?那知道司棋性格刚烈,面对爱情,宁死不屈,便一头撞在墙上,把脑袋撞破,鲜血流出,竟碰死了。司棋的表兄认为司棋爱情专一,为人就是难得的。他便叫人拾了两口棺材来,先把司琪收拾下了材,眼错不见,把带的小刀子往脖子里一抹,也就抹死了。真是生不成对,死也要成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歌可泣!
尤三姐
尤三姐在《红楼梦》一书中,我认为是一个正面人物。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的婚姻我做主,用现在的话说,主张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反对包办婚姻。据书中所说,尤三姐模样风流标致,偏他又爱打扮出色,另式另样作出许多美人不及的风情体态来。那些男子们,别说贾珍贾琏这样风流公子,便是一班老态铁石心肠,看见了这般光景,也要动心的。及至到她跟前,她那一种轻狂豪爽,目中无人的光景,早又把人的一团高兴逼住,不敢动手动脚。正如贾琏所言,就是块肥羊肉,无奈烫的慌,玫瑰花儿可爱,刺多扎手。我们未必降得住,还是干脆找个人家嫁了罢!但尤三姐坦言,终身大事,一生至死,非同儿戏,如今要办正事,非要拣个我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才跟他。问她可心如意的人是谁,她说,姐姐横竖知道,不用我说。贾琏误以为尤三姐看上的是宝玉,并称赞她果然好眼力!可尤三姐却啐了他一口,说道我们有姊妹十个,也嫁你弟兄十个不成。难道除了你家,天下就没了好男子了不成!经尤二姐等再三追问,原来是五年前在她老娘过生日时,请的一个戏班子里的作小生的,叫柳湘莲,也是一个好人家子弟。这人一年不来,她等一年,十年不来,她等十年。若这人死了,她情愿剃了头发当姑子去,吃斋念佛,以了今生。总之,是一往情深,意志坚定。后来贾琏到平安洲出差,偶遇柳湘莲,便极力推荐将尤三姐许配给柳湘莲,便说如今既是昆仲高谊,顾不得许多了,任凭裁夺,我无不从命。并将传家之宝一把鸳鸯宝剑当作定情之物交给贾琏捎回。三姐看到鸳鸯宝剑喜出望外,连忙收了,挂在自己绣房床上,每曰望着剑,自笑终身有靠。二是尤三姐宁死不屈,不惜以死去证明自己的清白。后来柳湘莲进京后巧遇宝玉,将路上所有之事一概告诉宝玉。宝玉说道大喜,大喜!难得这个标致人,果然是个古今绝色,堪配你之人。湘莲因而怀疑尤三姐既然是这样个绝色,而他和贾琏并不相熟,如何只想到我,难道女家反赶着男家不成,因而懊恼办事鲁莽,不该留下宝剑作定。后来又听说尤三姐是东府珍大嫂子的妹子,更觉得这门亲事断乎做不得了。因为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罢了,于是就断定尤三姐不怎么的,并登门悔婚,索要定情之物。尤三姐看到事出意外,便知他在贾府听到了什么话而变了卦,把她误以为是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认为这是对她人格的污蔑,这是尤三姐难以接受的,于是她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连忙摘下剑来,将一股雌锋隐在肘后,出来便说,你们也不必出去再议,还你的定礼。一面泪如雨下,左手将剑并鞘送与湘莲,右手回肘,只望项下一横。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湘莲用手绢擦泪,说道我并不知道是这等刚烈人,真真可敬,是我没福消受。等买了棺木眼见入殓,又抚棺大哭一场,方告辞而去,并截发出家。尤三姐与柳湘莲真是两个有性情、有决断的一对儿,只是两个人有缘无份、有命无运而已,岂不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