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后四十回之优劣
(2016-05-02 11:24:40)
标签:
文化 |
分类: 咱们一家亲 |
《红楼梦》后四十回之优劣
戴
曹雪芹在生前未能完成《红楼梦》的全部创作,为了《红楼梦》的传播需要,高鹗进行了补写,这已成为普遍共识,在写作技巧、总体布局方面高鹗续著有优点,也有不足。
续书的主要优点有二,一是使全书的故事情节,特别是《金陵十二钗》及附册、又附册的人物结局基本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即《红楼梦》第五回的人物判词,大多命运舛错。二是贾府在元春薨逝后一败涂地,先是贾府被抄,后是贾母病死,再是宝玉出走,家里连日用钱也没有了。
蒋勋说《红楼梦》只讲曹雪芹撰写的前八十回,而对高鹗写的后四十回多有不满。这个心情我们也能理解,但仅讲前八十回,其实我们更认为不妥。因为很多前因,还没有后果,使人无法想象,也难以接受。
先拿十二钗来说,元春尚未死,迎春亦末亡,探春仍未远嫁,惜春尚未做尼姑,黛玉泪未尽,宝钗还未嫁,凤姐还没哭向金陵,巧姐更未沦落为村姑,妙玉更未为歹毒所蹂躏,湘云也没出嫁,李纨尚未做一品夫人,也未死去,枉与他人作笑谈,只有秦可卿已经死了,算是作一了结。作为贾府来说,尚未抄家,作为贾母来讲,这棵大树还未倒下,总之还没有穷困潦倒,宝玉也没有出家做和尚,还没有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以,看者还不死心,希望看到结局,不一定要圆满的,但必须是可以接受的,而不是一段悬案。所以,高鹗的续写尽管存在不少毛病,特别是结局还有后来翘的意思,如贾政复了官职,贾兰中了进士,连宝玉也是考取了才出走了,而且宝钗还怀了孕,等等。这并不符合曹雪芹先前的设想。而且文字上也没有前八十回优雅。但毕竟在大多方面符合曹雪芹的原意,描写了贾府一步一步走向没落,多数人的结局符合作青向意图,当然个别人除外,比如史湘云没有和贾宝玉共白首,王熙凤没有被贾琏休了,哭向金陵事更哀。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曹雪芹不死,也难保其十全十美,他自己也会反复修改的。比如他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改写了,但还有地方留下了蛛丝马迹,或是欲盖弥彰、画虎类犬。因此,不必苛求前人。小说终归是小说,有很大的创作空间,不可能千篇一律。
续书的不足也有两点,一是文字、诗词没有前八十回好,有些平铺直叙,没有前八十回起伏跌宕。二是对贾府一败涂地后又写了一段复兴的假象,如贾赦、贾敬的罪名免了,抄没的家产全部发还,宝玉还赏了一个文妙真人的道号,贾府善者修缘,恶者悔祸,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并不是第五回金曲里所讲:“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虽然迎合了大多数人希望圆满的美好愿景,但却违背了曹雪芹揭示封建伦理社会必然灭亡的大趋势,反映了续书者在思想认识上比曹雪芹落后了一大步,一方面反映了他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另一方面又希望统治者能够赏识他,有重新启用的一天,还存在某种幻想。这也是续笔者的硬伤。
早在第五回,就讲到警幻仙子偶遇宁荣二公,贾府富贵传流,已历百年,怎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希望仙姑能将宝玉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可见贾府是不可能重新振兴的,宝玉能脱离苦海,皈依佛门,已是最好归属,也是宝玉之一大造化。即使后来贾兰侥幸博一功名,李纨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颓势无可挽回,结局只能是“飞鸟各投林”。
《红楼梦》在后四十回中还有一处败笔,说贾宝玉、贾兰下场考试,分别中了举人第七名和一百三十名,皇上看到他们是金陵人士,便查询是否是与元妃一脉而格外垂青。这显然是病话胡话。因为考举人,只相当于现在的中考,属各省、市自己的事,只有考中进士且名列三甲,才可能惊动皇上,对上报的三甲人选,皇帝才能调看试卷,进行殿试,决出状元、探花、榜眼,宝玉乡试后即出走,如何能引起皇帝重视,并看到他的考卷,说宝玉的文章固是清奇,若在朝中,必可进用。同时皇上还降旨着五营各衙门用心寻访。在得知宝玉果真出家后,还赏了一个文妙真人的道号。这个谎扯得未免大了些,与情与理,不太可能,也许是续作者的一厢情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