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世界一流”的光环下,无须苍白辩驳

(2010-12-12 17:03:04)
标签:

首都机场

t3航站楼

10级大风

楼顶盖

奥运会

财力

苍白辩驳

事故

矿难

杂谈

分类: 虎观点闲扯

    12月10日下午,北京首都机场,由于遭遇10级强风袭击,T3航站楼屋顶局部金属板被掀开撕裂,致使200余航班延误。

    12月11日,因为首都机场T3航站楼是代表首都对外的第一道窗口形象,非同一般的十分重要,在上级有官部门以及相关人员的严重关注、严正督导、群众严重关切的形式下,工人们大干快上,发扬了我们连续作战的顽强精神,敢与天斗与地斗,用了一夜的时间,胜利完成了保卫首都形象的光荣任务,我们为各部门领导精诚团结、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叫好的同时,也为那些踏实苦干、手脚麻利的工人们鼓与呼。

   我们注意到,12月11日,在航站楼积极维修的同时,首都机场扩建指挥部副总指挥丁建纲对于网上质疑质量问题的议论,给予了辩驳,我觉得太苍白无力,盖因媒体曾称:“首都航站楼集纳了多项世界一流技术,使首都机场一步跨入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化机场行列”。

 

   在此,我对丁建刚副总指挥的辩驳提出个人的几个观点和看法:

   第一,丁副总指挥在不幸中的万幸事故后(无人伤亡),“自豪”的强调:“破损面积不足200平方米”,也就是说,他认为,这是个小事故,不必上纲上线。
   那么,丁指挥长是否知道,小事故还可以酿成大事故的基本道理?远的不说,就在前两天,河南渑池煤矿爆炸前瓦斯超标报告未受矿方重视,结果,死亡26人的悲惨事故正是因为此前的小问题而引起的大事故。
   因此,不能因为200平米的楼顶盖被风撕裂而不予重视。

   第二,对于网上很多媒体及百姓质疑的质量问题,丁总反驳道:“航站楼设计能抗击12级风力的是实验室数据,不能说明问题。”而我就疑惑不解了,我国的神州飞船也是在实验室设计的,并没有先行上天飞行几个月或者平时多试飞行几次吧?!而神州飞船内无比复杂的数据一定比航站楼抗击大风的数据复杂吧?丁总的这理由似乎牵强的有点附会。

   第三,丁总继续强调不是质量问题的缘由:“破损部位发生在航站楼楼顶的弧形段,受到特殊地形的影响,那里的瞬间风力可能会超过建设标准。”

   他说到这里,我很纳闷,按照他的逻辑,在航站楼楼顶的弧形段那个区域,当初设计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它的抗风能力,也没有考虑这个弧形段有什么问题并会碰到什么问题,就好像是温室里的瓷娃娃经不得大风大浪,也可以理解为此处是个死角。如果,这个弧形段设计它的抗风险能力是个难点的话,为何不设计成其它形状呢?仅仅是为了美观大方?要不怎么解释丁总的这段话呢?

 

   第四,最后,丁总补充道,出现问题不排除局部施工有薄弱的地方。其潜台词还是承认局部有薄弱的地方,请问:这个薄弱的地方不是这个被掀翻的弧形段的顶棚盖?我可以不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是,这是工程质量问题吗?如若不是,那另外的薄弱点究竟在哪里?是不是等外来的自然灾害来检验薄弱点呢?

   第五,丁总接着说:“在昨天的大检查中,发现棚顶其他部位出现了松动。”
   我们深刻理解“世界一流技术,首都机场一步跨入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化机场行列”的报道,但是,在这顶高帽遮掩下,经过一场10级大风,就吹掉了“帽檐”,露出了带有“斑点”的脑袋,这就是薄弱环节吗?这怎么解释世界一流?

   第六,首都机场党委书记李小梅说,将对1、2、3号航站楼的安全进行彻底大检查。
这句话如同全国煤矿事故不间断的出现原因一样,都是出了问题再彻底大检查。我们期待的不是出了事故才引起重视,而是把事事做到防微杜渐的程度,那样,才能把所有的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从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小事故”中,不得不使人们联想到事故后面还有什么“故事”,也不得不使人质疑有关人士苍白的解释和无力的没有一点说服力的表白之力度。
   这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等等资源堆彻起来的“超大”工程,与花费了其它数个国家消耗费用之和的北京奥运会一样,统统都给国人挣足了面子,因此,我们不希望看到光鲜亮丽的外表和内在的技术存有瑕疵!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首都机场T3航站楼是世界一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