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
4000多年前,河南是华夏民族早期主要居住地,也是今天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居之地。
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
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占了四个,分别为夏商故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
不过河南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和灾难最集中的一个地区,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大批大批的河南人为了逃避战乱而迁往异域他乡,这极大地促进了祖国很多地方的开发和中华文明的传播。
我在广东汕头时,在一个郑姓朋友家里听他说过,他们现在这个镇子里的大部分人家是客家人,族谱、家谱上记录的是:郑州荥阳人,公元前200年左右,在刘邦项羽中原大战阶段,为了远离中原的混战,他们那一代多个村庄、多个部落整体迁徙一路逃荒落脚到沿海地带。
同样,我在厦门工作时遇到过一个王姓朋友,据她讲,她们的祖籍家谱上记录着的也是整体部落从河南现在的豫东地区沿路乞讨,最终到达闽南来躲避战争的事情。巧的是,这两地的语言都是相通的。据说,几千年前,中国的官话就是闽南话,呵呵,这点不一定正确。
河南比较有名的旅游景点有龙门石窟、白马寺、少林寺、黄帝故里、清明上河园、殷墟和云台山、白云山、伏牛山、石人山、鸡公山…
我有个哥们是中国爱心工程公益大使的歌手,集写词、编曲、演唱、主持于一身,他多次参加过关注贫困学生大型公益演唱会。其默默无闻、不图名利的爱心活动深深感动了许多朋友。全国各大知名媒体:〈天府早报〉〈北京青年报〉〈慈善周刊〉〈新京报〉〈河南商报〉〈大河报〉等都争相报道过。
他创作过的一首歌让河南人心潮澎湃:美丽的河南,她是我的家。
登封有少林寺,洛阳有那牡丹花,
留下了一段传奇,在风雨中长大。
美丽的河南,她是我的家。
南阳有诸葛亮,开封有那包青天。
留下了一个故事,一段千古佳话.
美丽的河南,她是我的家。
黄帝故里,走过了岁月的沧桑,
巍巍太行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美丽的河南,她是我的家。
黄河儿女,唱着那春天的故事,
中原大地迎来了崭新的希望,
我的父老乡亲那,我的家,
经历了多少风吹,那个雨打,
我的父老乡亲那,我的家,
我会永远为你祝福,永远为你牵挂。

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
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
洛阳牡丹以它特有的富丽、华贵和丰茂,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
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
中国第一古刹的洛阳白马寺

旖旎秀丽的洛阳白云山

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祭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大典。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开封府”为北宋时期天下首府,威名驰誉天下,包龙图扶正祛邪、刚直不阿、美名传于古今。
包公府

开封的清明上河园
南阳武侯祠——中国第一祠

延绵八百余里的巍巍太行


俊美的焦作云台山风光
洛阳少林寺的名称被嵩山少林寺取代
殷墟

丛山峻岭的伏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