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博宝藏“乾隆”御题色如“海玳瑁”的柴窑枕

标签:
柴窑笔洗釉色玳瑁乾隆皇帝后周杂谈 |
溯源查证唐代色如“海螺贝”的釉色,竟是柴窑“玳瑁”的鼻祖
近期笔者在《新浪网》和《中华收藏网论坛》上发表的,(《日本发现失传千年的柴窑器,中国瓷坛不发表对与否的评论。》我鉴柴窑器,百分百,无需科检,只看“基因DNA”。)。和(《中国早于日本发现真正的柴窑器,日本疑似的柴窑必由我鉴。》千古第一名瓷,中国五窑之冠的柴窑,世界唯我独鉴为何物。)的两篇博文。其内容曾涉及除柴窑烧造至宝的青瓷之外,柴窑还烧造其它的釉色瓷。其中就有柴窑烧造的一个名品瓷种色如“海玳瑁”。这是清“乾隆皇帝”在把玩宫中所藏柴窑器物时,所留下的几首御题诗。因其均是乾隆亲见的清赏之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其中就有御题不是天青的一件柴窑枕:(《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足在,铜非钳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末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乾隆丙戌御题》三十一年即1766年)据检索资料证实,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而被认定为,是后周北宋时代的一件钧窑陶瓷枕。其上面有乾隆命工匠所刻的《柴窑》二字,是历史上唯一写有柴窑的一件作品。由此证明乾隆对柴窑确实存在的事实的承认,从另一方面也佐证了后周的钧窑也就是现今所称的柴窑。由此使人错觉五代后周的柴窑,是创烧了这个“海玳瑁”的名品新瓷种。事实并非如此,笔者早年在研究考征这对笔洗时,就已发现这对笔洗上色如“海螺贝”的瓷种,应早于五代后周的柴窑色如“海玳瑁”的釉色。通过这对笔洗上存在典型的时代特征和工艺,当时即已认定这对笔洗就是唐代钧窑烧造的产品无疑。后又与多位资深的藏家切磋探讨,除观点完全相同外,并且对这种罕见的器型和釉色都甚感震惊。谁也不曾想到早在1500年前的唐代,就已出现了专供文人墨客使用的笔洗了。这两件一大一小的笔洗,是由旧时代收藏家留传有序至今的,并且是一对鉴真而无疑的“大开门”瓷宝。御题诗所曰的“色如海玳瑁”,在(《中国古陶瓷图典》冯先铭主编),第61页《玳瑁盏条目》中已有论述:《玳瑁是海龟科动物,其背甲呈半透明浅黄色,上有黑褐色斑纹。颇似玳瑁壳的色泽,被称为“玳瑁盏”。》而《条目》只
http://s5/middle/598bea33h86007742d764&690
http://s9/middle/598bea33h8600c8b311f8&690
http://s9/middle/598bea33h8600d1aea4c8&690
http://s6/middle/598bea33h8600e2c84a65&690
http://s7/middle/598bea33h8600f911cfc6&690
http://s14/middle/598bea33h860106c9bcdd&690是专指宋、元时期江西吉州窑烧制的一种玳瑁黑釉盏。而与乾隆皇帝所指五代后周的,色如海玳瑁的“柴窑枕”,在时代上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笔者认为大海里众多种类的壳贝类,其颜色尽管与海玳瑁稍有差异,但色调与斑纹在形式上基本近似雷同,并更能注解明确一种釉色的基本色调。其背壳有棕褐、赭褐或酱褐色。其外壳的色彩随年岁的增长也在变化更换,但均与白色交融达配而组成艳丽的外妆,这就是我们偶食常见的一种海螺和贝类。现介绍展示这对色如“海螺贝”的笔洗,同网友和瓷友共赏:这对釉色基本略同的笔洗,其造型均显古拙源始、简练雄浑的气魄。形制较深硕大,口沿一周内凹。里釉泛灰欠白,开片冰裂蝇翅。弧腹外拱饱满,底面锅形圜底。蹄形三足模印,每足背面穿孔。釉色棕褐酱褐,均与白釉交融。色彩混合艳丽,尤如海螺贝类。底釉足釉近黑,但均内透赭褐。胎质干操土黄,叩之声如亚瓷。这对大小稍有差异的笔洗,其形制与结构以及釉色和工艺,均基本雷同一致,可相互印证是同一时代和窑口烧造的产品无疑。笔者在此举证赏析如下:(1)、尤其大笔洗硕大厚重,简洁古拙。三足模印,蹄形外撇。鼎足稳重,立如泰山。彰显了大唐帝国的雄风。据藏家后人讲述,大洗旧时代是用来专盛墨汁,便于书家斗笔挥写商铺和店面名号。所以大洗内里原有透明的冰裂纹,因长期墨染而形成了清晰的墨线纹。釉厚处墨纹开片略微稍大,釉薄处墨纹细小似如蝇翅,而小洗内里仍保持原有晶莹明亮的冰裂纹。这些均与唐三彩开片的典型特征相符。(2)、底釉足釉近黑内透赭褐,采用显微放大观察釉内闪有细小石英的微粒,但均无任何气泡。与唐三彩所用赭色黑色的釉料雷同一致。(3)、这种模印形如的蹄足上,每足均遗有拔模留下的数道拉痕。每只蹄足中间均空,而背面都穿有一个出气孔。蹄足背面穿孔是防止窑内温度过高而发生破裂,蹄足与穿孔均与唐代的造型和工艺吻合。在《图典》第186页《蹄足条目》中已有描述:《陶器足部形式之一,足下端形似兽类的蹄。这种足式见于六朝青瓷砚、香炉以及唐代三彩三足蝮等器上。》而这种蹄足的造型唐后极少采用。(4)、这对大小略有差异的笔洗,其型制均是锅底圜形。在《图典》第184页《圜底条目》中,已有明确的论述:《陶瓷容器底部形式之一,即圆弧形底,由器壁至底面作圆弧形过渡,无明显转折,底部无明确的平面。多见于早期陶器,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均有圜底的钵、盆、罐等。后代瓷器偶见圜底造型,如唐代青釉或三彩圜底钵盂。》而这种圜形锅底式的造型唐后不再重现。因此,无需过多地赘述,这对极罕的笔洗均属唐代烧造的产品无疑。但是,笔者在此需要剖析阐述的是:远古“洗”的功能,初起只是盥洗的用具,从汉至清历代均有烧制。据载,宋代已降,才从这种盥洗的用具中衍变出这种文房用品的“笔洗”。所以,这就成为古代文人雅士,在琴棋书画之余用来洗笔涮笔的一种盛水的器皿。但是,从现代所面世的实物考证,所见最早的只是宋代各窑烧造制作的笔洗。那么,在宋前的五代或唐代,是否就已出现
http://s5/middle/598bea33h8601131c2a14&690
http://s11/middle/598bea33h860124385c5a&690
http://s6/middle/598bea33h860140789a35&690
http://s1/middle/598bea33h86014645d1d0&690
http://s14/middle/598bea33h73cceecf3cdd&690
http://s13/middle/598bea33h86016a76fb8c&690名至实归而专用的笔洗呢?笔者通过对这对器皿的研究考证认为,首先这对盛水的容器,因由器底锅形圜底不坦,唇口一周内敛下凹,不适用于当盆培栽水仙花类。又因器壁带弧口敛较宽,容器内里釉色灰白,不益当钵盛水鉴面整容如镜。因此,上述这两种功能基本不能成立。反之到相互印证这一大一小已成系列的盛水容器,由于唇口内敛较宽对内下斜,便于洗笔涮笔时水花不益溅出,而又因可以在一周便于舐笔梳理笔毛。所以,这种专供洗笔涮笔所用的容器,显然在烧造制作之前,就已明确其用途而刻意设计并已形成初起的定式。由此可见,认定这对盛水的容器,就是唐代最早创烧制作的文房用品之一的笔洗,已成无疑的定论。因此,根据实物所固有的时代风格和历史的烙印,笔者不但解读论证了这对笔洗时代的属性,同时也由此认定明确了这对笔洗上色如“海螺贝”的釉色,就是唐代典型的花釉名品,应早于五代后周柴窑枕色如“海玳瑁”的色釉。换言之,也就是说,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色如海玳瑁的这件柴窑枕,应是沿袭继承了唐代创烧的这个名品“花釉”的依钵。无疑就是仿烧了相似这对色如“海螺贝”笔洗上的釉色。至不过两者在釉色的搭配上稍有差异而已,但两者在施釉程序和烧造工艺上,以及所采用的陶土均如同一辙。在考证追溯这件柴窑枕上,色如“海玳瑁”最早原创的釉色和出处,显然无疑,这对唐代笔洗上色如“海螺贝”的釉色,就是柴窑枕色如“海玳瑁”釉色的前身和雏形。同时,这对唐代已成系列的“海螺贝”笔洗,也是中国最古老文房用品中的第一笔洗的先声。在《图典》第196页《花釉条目》中,已有明确的论述:《花釉始见于唐,盛行于宋,以后各代均有烧制,唐代南卓《羯鼓录》中就有关于“鲁山花瓷”的记载。“花瓷”一般黑釉多饰以天蓝或月白色的斑纹,黄褐釉有的也饰以月白色斑纹,但比较少见。唐代烧造花釉瓷器的窑口主要有河南郏县黄道窑、鲁山窑、内芎窑、禹县窑及山西交城窑。》根据有关图录和所见实物,唐代花瓷实属多见黑釉上饰以天蓝和月白釉。而象这对笔洗上色如美丽的“海螺贝”的釉色,在唐代花瓷中确实罕见。唐代花瓷的器型一般多见瓶、罐、壶之类的生活用品,而今从不见唐代刻意制作的文房专用的笔洗面世。通过这对色釉相近并已形成系列的“子母笔洗”,足以见证并揭示了一千多年前的大唐帝国,高度的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为了传播彰显大唐帝国的文明和文化,而因此涌现出历史上众多署名的大诗人和文人墨客。所以,这种上层士大夫专用洗笔涮笔的文房用品的笔洗,也就由此而在唐代文明中“诞生”问世。笔洗因受文人墨客的关注和喜爱,显然最早也是由这些文化人参与而自行设计并刻意要求制作的。笔者在此提示的是:这一对两件并不是单一孤证的笔洗,除了唐代创烧色如“海螺贝”名品的釉色之外,最重要是唐代刻意设计首创了这个名为笔洗的器型,并开创了文房用品不可或缺笔洗的先河,而成为各时代文房笔洗中的鼻祖。所以,也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瓷林中的唯一至宝。其学术价值、史料价值、文化价值和文物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最后,笔者有深刻的感悟和心得是:收藏的价值,不在于自己所据有,最重要而在于考证赏析,并要有所发现。使之升华而成为知识,以促进人类文化的研究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其目的为了追溯彰显中国古陶瓷的博大精深,这就是笔者研究探索古陶瓷的最高思想境界。并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和高见者不吝赐教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