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歌手选秀节目已经没养分了
(2013-08-09 01:12:47)
标签:
选秀节目
中国好声音
德国
中国梦之声
娱乐
|
分类:
杂谈
|
自从《中国好声音》大获成功以后,国内各大电视台纷纷仿效,上马各种好声音的变形版本。还不惜花重金请各路明星当评委。可是,节目从名称到操作模式都同质化太严重了。
更要命的是,所有节目吸引人眼球的手段也都变得十分雷同,毫无新意。
电视台不是选歌手,而是秀导师。要说大家为什么都去看这些节目,无非是冲着各大明星导师去的。《中国最强音》有章子怡、陈奕迅、罗大佑等,《中国好声音》里
的那英、张惠妹、庾澄庆等,《中国梦之声》有李玟、黄晓明、韩红等。不管是哪个节目,明星导师的组成模式都是大陆、香港和台湾这样搭配。
那么导师们是怎么秀的呢?《中国好声音》里的导师全然不顾“面子”,互相“讽刺”,为的就是把选手揽到自己队里,他们这么亲民的行为,选手和观众看得都乐在其中。
《中国梦之声》里的导师更是出格,韩红与黄晓明互波对方,噱头无底线。《中国最强音》就看了一期,就直接被枪毙掉了。
连续看了几期这些节目,发现他们越来越不能打动人,越来越缺乏真情实感。
电视台都希望用好玩的或者感动人的故事来吸引观众,可惜这些故事讲得越来越趋同,如同嚼蜡。
参赛选手们的故事无非是以下几种:1.酒吧驻唱多年,能糊口,要感动人的话,加上一个不离不弃、贤良淑德的女友陪伴左右;2.
从小喜欢唱歌,得不到父母同意,被迫从事其他职业,如今终于圆梦,并得到父母理解;3.
从小父母离异,或者没有了爸爸或者妈妈,音乐给了他人生的动力和支持;4. 就是喜欢,想做自己。
前三种属于悲情型,负责赚取观众眼泪,最后一种就是提倡个性解放,做自己,符合时下年轻人的观念。
其实,这些都是很好的故事。
但是,这么多有影响力的电视台都一窝蜂地毫无节制地拿着别人的伤心故事消费大众情感,就变成了过度消费,原本那些感人的故事说多了,让观众的哭点也变得更高。汪峰每次以心灵鸡汤导师的形象问歌手,你为什么喜欢音乐,歌手们的回答往往是:“唱歌就是我的生命”等等。
对于很多以音乐为生的人来说,参加选秀节目的确是个增加知名度的好机会,他们的故事或许也是真的。
但是,这一群玩音乐的人绝对不是社会的主流,并不能代表大多数。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周围,有多少人是如此喜欢音乐的,又有多少人是视音乐如生命的?电视台疯狂投资制作这些选秀节目,无非是看到了一条简单易行,方便操作的生财之道,不愿意错过这块大蛋糕而已。毕竟中国13亿人口,就算只有本省人看自己电视台的
节目,也够电视台大赚一把了。可是,对于观众而言,这些节目已经没有养分了。就连那些用来打动人的故事也变得越来越失真,犹如一块咀嚼了一天的芒果干,滋味越来越淡。
节目的噱头被滥用,感情故事味同嚼蜡,观众的笑点越来越高,整个节目也缺乏竞争性带来的紧张刺激感,这样的节目实在是难看。就连用来killing
time都划不算了。
下一篇讲讲一个德国特别有趣的电视节目,看它是怎样让社会所有阶层的人都能参与,是怎样让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跟着紧张、兴奋和参与的。更刺激的是,看看一个平民是怎样凭借自己的智力、体力和心理一夜之间成为千万富翁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