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打了近四年球,却在昨天,才知道高尔夫挥杆是怎么回事。
万事皆有因果,挥杆同理。身体各个部位的转动、移动和摆动,有的是因,有的只是果。如果把“果”当成“因”去练,只是背道而驰。也许可以摆出所谓的正确平面,但却和正确相去甚远。
四年前,学别人在练习场找了所谓教练,一老,一小,被这二位带上了歧途。也许他们说的都是对的,但只是会让学员照猫画虎,从来没有从根上告诉你高尔夫是个什么运动,挥杆是个什么原理。于是,当年那个对高尔夫没有任何概念的我,这张白纸,被涂抹了错误的印记。我并不怪他们,无数智商低下、球童出身的所谓中国高尔夫练习场教练,在用心但错误的涂抹着更多无数张白纸。发展阶段,这是自然的。
于是,我便踏上了一条艰苦卓绝的挥杆塑造之路。
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寒风料峭的夜晚,依旧在练习场的垫子上彭彭彭的挥汗如雨;
已经记不清双手起过多少个水泡,用掉多少只手套;
已经记不清反复读过多少遍高尔夫挥杆教材和红宝书;
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在午夜梦回的时候突有所感,鬼魅般爬起来对着镜子反复挥杆;
更记不清多少次在重建、自信、推翻、再重建的过程中轮回……
动作始终没有定型,成绩却在苦练中日渐提高。
破百纠结了很久,破了,很快破九。打倒八字头,便想着破八。再次纠结良久,终于,破了。但却不快乐。
79,78,77,76,自从今年夏天在天竺打出76,便再也下不去了。而且非常不稳定,纠结在转式、摆式、单平面、双平面的切换中,成绩就像踩跷跷板,忽高忽低;开球也像军队行进,左右左,左右左。
说起来也破了八了,也算是单差点高手了?却发现这不过是一个笑话。因为自己的水平和成绩,完全不能和那些稳定在七字头,甚至打出红字的真正高手相比。
为什么?
为什么?
因为彼时的我,虽然可以在状态好的时候打出18洞14标on,或者后九擒下四只小鸟,但并没有拥有一套稳定的可以复制的挥杆体系,一直没有!
这也是我为什么总在纠结挥杆理论,总在碰壁寻找的原因。这也是我和那些真正高手的真正差距。
但就在昨天,好像突然开窍了,醍醐灌顶了。
现在如果有人问我怎么挥杆,或者挥杆时想什么。我不会再告诉他哪里先动哪里后动、哪里先转哪里再转,我只会想着一件事:在挥杆平面上,三角形转动,继而右臂弯曲,一个90度,继而手腕弯曲,再一个90度。这些,在意念里全都是在一个平面里。下杆,不过是身体带动这些动作反向运动,身体回转,右臂释放,手腕释放……彭,球甜蜜的飞出。
我不知道自己的语言是否可以准确的把自己的感悟描述出来,但却是感觉到了以前没有感受过的轻松和准确。以前总是打球的意识过强,而现在,无非是完成一次平面内的转动和蓄力,然后,依然在这个平面内释放。球,不过是恰好在这个平面和地面的切点而已。
威猛的driver,爬升的三号木,笔直的四号铁,干净的短切,乃至推杆,都是一样一样的。
以前也有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已经捅破了窗户纸,但很多后来都证明是积累,是量变。而此时的感受,仿佛真是发生了质变——闭上双眼,想象自己负手长立于山巅,众山皆小。回望来路的婉转坎坷,更是无限寂寥涌上心头,一时竟已无语。
权作此文以示纪念,真实效果,待成绩检验,且看是真的长歌当哭,还是一痴人笑谈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