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个性签名“不开心,就到超市捏捏方便面”,我的第一反应很诧异。今天在电视新闻上看到关于“捏捏族”的报道,没想到这样的行为都群体性发展了。“捏捏族”的由来是:近段时间,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出现了“捏捏族”这一新兴群体,大多数都是年轻白领,他们在下班或是周末的时候,自发地去各个超市将货架上的饼干捏碎,给可乐放气,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在他们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宗旨:如果你不高兴,到了超市你会高兴;如果你高兴,到了超市你会更高兴!简简单单的一个现象,却折射出一个社会问题——心理宣泄途径的选择。
记得小时候家里买电器的时候,都会有那种带泡泡的塑料袋。很多人都有把上面气泡捏爆的嗜好,觉得很好玩,我觉得“捏捏族”的心理跟这个很相像。但是,没有“捏捏族”把方便面买回家捏个痛快的吧,这就是两者的区别所在。“捏捏族”中其中一部分根本不是因为压力大而捏东西的,而是感觉这件事很流行,是一种时尚。而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寻求刺激,偷偷的进行才有冒险的感觉,才有挑战性,重要的是还给别人带来破坏结果,而他是这一行为的成功实施者还没有被觉察!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前者指一切使生命延续和往美好方向前进的本能。后者指一切破坏生命、摧毁生命的本能,分对外和对内两部分,对外如攻击、仇恨、战争等,对内就是自责、内疚、自杀等。死本能是人类才有的。一般情况下人的这种破坏心理(死本能)在潜意识当中,但当人的心理状况出现不平衡时,死本能就会冒出来,甚至很激烈。“捏捏族”的行为也是一种死本能的反应,只是外在看起来不是那么暴力。“他家自己有饼干、有很多东西可以捏碎,为什么这些人不捏自己家的?而要跑到超市里来?是因为他们内在的想法就是要对外造成一定的破坏,这点也许他们自己也不承认呢,他们认为他们只是喜欢那一个过程,那样的声音。”与此同时,捏捏族们又不喜欢这种对外的破坏显得太过暴力和给别人带来太大损失。于是我们也就发现,捏捏族大多是白领人士,有一定的素质,不会去做太大的破坏行为。
“捏捏族”或许认为,用“捏捏”的方式能舒缓压力,能感受到直接的快乐,但是他们忽略了这种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恰恰反映了另一种病态。他们没有选择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自己的情绪,你是释放了,更多的人却因此添了堵;你不用花钱尽享糟蹋的快感,别人却要因此承担花钱买气受的窝囊。宣泄压力可以理解,但一定要选择一种恰当和理性的表达方式,损害公物、侵犯他人利益乃至危害社会的“捏捏”行为,实不可取。“捏捏族”捏碎的不仅是食品,还有文明。宣泄压力无可厚非,可为何不选择积极健康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