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呓语]编辑工作也是有风险的
(2020-05-23 00:16:56)分类: 读书札记 |
前些日子,根据领导指示到单位资料室(即内部图书馆)帮忙整理图书资料。按分组我们这一组被分配到整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图书。
作为那个时代入行的人,以前还没有机会像这样把过去出版的图书整体审读一遍,在高高耸立的书架前,面对认识或者不认识的老编辑的成果和心血,一种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对于图书出版来说,真可以说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
之所以说“最好”,是因为那是改革开放时代或者说是享受改革开放“红利”的时代,六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后期出版领域许多禁锢的东西被打破,摆在出版者面前的是大片大片的“处女地”;图书市场从匮乏正在走向丰富,任何书出版起印书上万发行起来的都是小菜一碟,题材出色或名作家写作的“畅销书”动辄印十几万、几十万,新华书店和“二渠道”都拿着现金去排队等批发;作为编辑,只要你有好想法,总能找到好的作者去写,新华书店听到你的想法就先预定下进书量,出版社掌握着出版的自主权,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热心服务……总之,那时候处处体现人民群众爱读书,出版工作为人民的恢弘乐章。
之所以说“最坏”,是因为啥书都敢出版,在出好书的之流之外,“拜金主义”等让有些编辑人员头脑混乱,怪力乱神、恨国乱民的图书出版也跟着泛滥……
作为最老的编辑,整理图书的同时,根据手里的图书,像年轻的同志们讲述起过去的故事……
“不要以为编辑工作就是坐在办公室处理处理文字,风吹不着、雨大不着,其实编辑工作也是有风险的。”整理到一套“中国革命报告文学丛书”时,我对年轻同志说。
“这是一套我们应该用崇拜的目光去仰望的图书,是编辑老前辈们在改革开放年代组织编写出版的史诗性的宏大作品,它的出版凝结着军队出版人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但是,这是一套没有出版完成的作品,因为其中有一部作品出了问题……”
我回忆起我所知道的历史:有一部图书,由于作者的主观视角追求“个性”,使得书出版后引起许多老革命的质疑(这种质疑是有道理的),导致该书出版后被查禁,作者被监管,同时因为编辑三审方面的纰漏,责任编辑也被隔离审查,三审领导被停职反省了好几年。
依稀还记得,那位责任编辑被隔离审查在某处空房里,身边有两位“看守”昼夜不离,他垂头丧气的样子让人目不忍睹。当然,过了几个月之后,上级解除了对作者和责任编辑的隔离审查,恢复了工作。
当编辑当到离坐监狱只有一步之遥,这风险够大的吧?
所以,立志以编辑为业的年轻人一定要有“风险意识”,这“风险”也许永远都不会来,但是它却是永远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