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书札记 |

2018年春,北京市石景山三位美女作家分别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欣赏作品之余,我为其中两部作品写了自己的感受,或者姑且说算是书评吧。但是到第三部的时候,我突然写不下去了。不是江郎才尽,也不是不欣赏那部作品,而是因为那部作品是一部中篇小说集,对于中短篇小说,我不是太熟悉,不敢贸然评论,怕说了外行话而贻笑大方。那部作品,就是咏华的小说集《繁花之年》。
一年过去了,中间读过不少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对于小说创作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只是对于是否有能力分析小说作品精髓,还不是很有把握。从书架上拿起《繁花之年》,总算是觉得可以写些啥了。
咏华是石景山区作家协会的副主席,与她见面的次数不多,感觉她是很能撑得住场面的人,而从她对于作品创作的掌控上,我更觉得以前的认识是正确的。她的创作方向主要是小说,其小说风格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叙事中富有女性独特的视角,作品有思想、有品位,读后让人掩卷沉吟,若有所思。
《繁花之年》收录了咏华的中篇小说作品十三篇,这些作品大部分以女性视角,揭示了不同时代的女性,在职场、家庭中遭遇的困惑,在面临亲情、爱情、友情时做出的选择。如《女汉子的春天》,描写了一位貌似“刚强”的女孩林丹丹,很偶然地被影视圈“大佬”老方“潜规则”,而她爱着的“小鲜肉”小白,却被她发现在与别的女人同居。林丹丹于是投奔了老方,成为老方的“女人”,风光之余她才发现老方有妻有女,别的都可以给她除了名分……这个故事,也许在生活中曾经被许多“她”“实践”过,而通过咏华的描写,林丹丹们梦醒之后该如何自处,给作品的结尾平添了几分苦涩的韵味。《谢谢你
咏华的小说是精致的,她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典型化提炼、艺术化处理,变成一篇篇触动作者内心的作品。
而咏华小说最大的价值所在,是其生活化。每一篇作品都是那样“接地气”,来源于生活,而又在艺术中升华了生活的意蕴。有人说,小说是时代的“活化石”;还有人说,小说是时代的百科全书。咏华的小说,反映了鲜活的生活状态,让今天的、明天的、未来的读者,通过阅读,都感受到作品中主人公们的喜怒哀乐,感受到女性细腻情感下的困惑、无奈,与如何“突出重围”的思考。
在这部小说集中,十三篇小说没有一部名字叫《繁花之年》,而为什么咏华要把书名定为《繁华之年》呢?我一直十分困惑。从来没有与作者交流过,我希望通过阅读来感悟作者的意图。繁花,许是表示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们,她们时而像鲜花一样盛开,时而命运又如狂风暴雨中花瓣凋零一样不知飘向何方……繁花之年,记述的是一个花儿或盛开或凋零的时代,作者讲这个时代展示给读者了,至于读者怎么解读,那是读者自己的事了……
而我对《繁花之年》的解读是:咏华以思辨的目光注视着现实生活,当她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时,就把这“闪光点”纳入自己创作的领域。“闪光点”被艺术化地“变形”,但是,其生活的精髓、生活的逻辑被保留,人物被突出了个性,情节被赋予小说特有的灵动……“闪光点”于是如同一盆被栽培的“花”,随着咏华的“造物之手”,每一朵“花”越来越芬芳,变成她艺术创作大花园中的“成品”,惊艳世人。咏华的“繁花”,是一个时代里她所涉及的生活的缩影,其有文学上的价值,也有社会学上的价值。
繁花之年,愿咏华牢牢站立在时代的潮头,营造出灿烂多彩的大“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