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在河北,童年时生活在河北,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到过河北省的省会石家庄。
因事在石家庄一停,才头一次认识到我家乡的首善之城。
原以为石家庄应该是比北京人口密度会小一些,汽车密度也会小一点,但是在石家庄的南二环路上,就知道车密度小一点这件事不太可能,这里的车流量,至少不次于北京的南二环路。好像这里的交通指示还不如北京,外面来的人需要靠手机导航才能找到地方。
石家庄的市区道路,就我所驻足的车站西及桥西区一部,是很宽敞的,也许是新开发地区,设计者想到了未来的发展,但是只要你看到道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以及路口熙攘攘的人流,就明白设计者们还是没想到这座城市发展的比预想的要快。
在石家庄的二环路上,感觉车多,但开车人都比较守规矩,看不见太多的超车、并线现像(不是没有,至少比北京少)。市内路上警察、辅警的身影几乎看不见,但人们对于交通指示的遵守是很好的。
在石家庄南二环东路以里,许多地方都在开发住宅小区,高楼树林一座座正在建起。
不知道是不是恰好住在最繁华的地区,觉得这里的人口密度不次于北京。我驻足的地方公交车站叫汇华学院,仔细看才知道这里原来有一所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学院的大门挺气派,不次于北京的任何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学院前解放大街人非常多,加上周围还有几所大学,让我仿佛回到了北京的海淀。
在街边找打尖的地方,发现这里无现金化比北京彻底。当然,也许是我碰巧来到的繁华区、高校区才如此。人们几乎都用手机支付,当我吃碗米线,问是否可以用现金支付时,女店员笑着建议我最好手机支付。连街边的小杂货店,也是以手机支付为主。
以前感觉作为农村大省的河北,省会石家庄比京津等“落后”一些,来到看才知道无论从市政建设、消费设施还是人的消费习惯、思维方式,都具有“后发优势”。
当然,与北京相比,可能某些方面的经验不足,细节的地方似乎有些不细致。不过如我这样生活中不太爱较真的前河北人,有些地方“糙”一点儿,也在情理之中。
河北外国语学院正门的围墙外,是一大长串的小商品市场,人气特别旺,让我想起曾经的北京东华门夜市,以及北京多次“整改”前的模样,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真希望石家庄没有“整改”的计划。
最后说一说石家庄人的印象。河北是我的祖居之地、生长之乡,虽说头一次来石家庄这个大城市,不知道这里的风土人情,但一到就觉得有回家之感。这里的人们,神情安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静,是那种知足、守矩的君子之态。
也许是身处高校区吧,这里的年轻人都很阳光,素质挺高。也许他们许多人前不久还家住农村,起早贪黑在县城中学苦读,进了“大城市”马上融入其中。在小吃店里,三三两两的莘莘学子围坐就餐,听他们说着美学理论、哲学思想,而其中一位肤色黑黑,明显曾经在田间地头晒了十几年或者祖上一直是庄稼人的姑娘,突然说起计算机编程、算法,让人感到这座城市太让人惊奇了……河北外国语学院的新生在校内军训,从整齐的队伍、认真的面容,以及发于丹田响于喉间的嘹亮口号声,可以感受他们的兴奋。知足、守矩,积极向上,是我见过的石家庄人的特征。
走见石家庄的高校区,我突然发现许多孩子的长相酷似我的某个侄儿侄女外甥外甥女,或者某位亲戚的孩子。想河北是我父母之乡,以前农业社会人口流动比较慢,基因较稳定,所以一省之内,说不定很容易找到“亲戚”。人流中,我看到有些三四十岁中年男人蹾蹾实实的背影觉得又熟悉又有些陌生,仔细一想才想起来——那就像穿衣镜中我自己的背影。许多孩子见到我,突然面带讶异的表情,过后表现出一种思念的意思,我就明白了:也许我与孩子的父亲、叔叔、姑夫、舅舅、姨夫或者哥哥、表哥相貌长到一块儿了……
周虽旧邦,天命维新。
石家庄,我的父母之乡,传统而现代,古老而年轻。乘着雄安新区建设的东风,一定会向世界大城市之列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