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落泪了,因为精心拍摄的电影《芳华》要撤出国庆节档期。
如下图:冯导抹泪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得是遇到多大的难事,才让冯导泪如雨下?
还有,陪着一块儿哭的还有清纯的女演员:
看到这一幕,是不是所有人都会愤怒地问:到底是谁,是谁让《芳华》撤档的?是谁不让全国人民在国庆假期欣赏《芳华》的?
不过真正追问下来,似乎又说不出是谁?因为广电总局站出来,说明该片已经审批通过,下令“撤档”的黑锅,广电总局是不背的。
还有人说,是因为题材背景的敏感性,所以······只是,这也是猜测。
做出撤档决定的,现在看来,只是落泪的冯小刚导演本人了。冯小刚不但是一位大导演,同时也是一位大演员,还是一位运作大师。如果从运作的角度来分析“挥泪”“撤档”这件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炒作的学问。下面,试着进行一下沙盘推演,来再建冯小刚可能的运作模式:
《芳华》制作完成。这是一部好片子。但是“酒好也怕巷子深”,好片子如果不能亮眼地推出去,很可能就会“泯然众人矣”。所以,要找到“点”或曰“抓手”。
要分析《芳华》的观众都是哪些人。这部片子是一部“怀旧”片,观众主要是五六十岁的人群。但是这部分人去电影院的兴趣不如年轻人,就要“引导”。
如何引导呢?也可以说,如何找到“抓手”呢?还是要从故事的背景下功夫。制造一种“悲情”气氛,是最抓人的,于是,就需要冯导“落泪”、忍痛宣布“撤档”(因为本来国庆档期对于《芳华》来说,算不上是最佳档期),以引起大家的“关注”。然后,引起大家的“猜测”,猜测是不是“受迫害”了。要知道,猜测是虚的,但是一般人对于“猜测”都有兴趣,猜测就是一种发酵,一种好奇。
而能够让《芳华》引起“猜测”的“酵母”,应该就是对于那场南疆自卫反击作战的认识,以及对于参战人员的待遇问题,只要把《芳华》稍微往这方面引,就能够引起参战人员的注意,以及那些认为对于那场作战宣传不够的人的重视。这就是为《芳华》吸引的第一批潜在观众。
再下一步,就是“正面引导”,把《芳华》塑造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影片,作为一场战争的形象“代言人”(毕竟“梁三喜”等已经好长时间不被提起),占领道德制高点。那样,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不同年龄的观众。
把这些事情做好,就不是“要观众看”,而变成“观众要看”,“造势”的效果就达到了。那时,宣布“进档”,就有步《战狼2》后尘,双效益共赢了。
影片不仅仅是艺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