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看到微信平台“阜城人”有一系列以公社为单位,介绍(河北省)阜城县各村之由来的文章。
一看到“公社”这个名词,就知道这一系列资料的来源一定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的,因为当初我们老家所在的营盘公社,早就并入崔家庙镇了。“公社”这个名词,已经是历史名词了。
不过,资料的内容对我来说,还是有吸引力的,因为我一直也不知道我老家所在的营盘、西李京庄,到底是如何来的。
从“阜城人”的介绍中,我才知道,“营盘”这个村名,是因为相传宋仁宗年间,杨六郎抵御辽邦入侵时,曾经驻扎此地;明朝初年,燕王(朱棣)扫北时,也曾经在此驻扎,所以当地人称此地为“营盘”。
而我祖上几代定居的西李京庄,距离营盘东偏北0.7公里处,地势平坦,耕地917亩,沙质土壤。相传明朝永乐(朱棣)三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李友直一家,在此定居,因为村周围有七十二眼井,故将此地由原名改为李井庄,后来又叫成李京庄。到1962年正规划定村界时,以李京庄中间洼地为界,沟以东为东李京庄,以西为西李京庄(不过据家父说,东西李京庄的划分应该还要早,此资料在时间上不是很准确)。
而看到在叫李井庄之前,这个村的名字,我的眼睛一愣,呼吸一屏,心漏跳了一拍!太震惊了,我们村在明之前,竟然叫高阳寺。
为什么我要震惊呢?因为我曾经写过一部长篇小说《高阳大帝》。
永乐三年,即1405年,也就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那一年,距今612年,据《高阳大帝》出版605年。而在我看到这个“阜城人”上的资料前,我从来不知道我打小生活的村子,曾经叫过高阳寺,也不知道此地为什么叫高阳寺。是因为此处曾经有一个祭祀帝颛顼高阳氏的祭祠,还是因为有一个叫高阳寺的佛教寺院呢,一概不知。
为什么我会对颛顼这位远古英雄感兴趣,为什么我会写以他为主人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第一次),现在想来,是冥冥之中,早有安排的事。
感谢西李京庄的灵气,把这件事交到我身上,六百多年后,高阳寺土地上成长的我,为故土交上了一份答卷,希望这片热土之神,会对我的表现感到满意。
如果以后有条件,我愿意在村西土台上,再起一座高阳寺,把故土的文化记载下来、传承下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