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办公室的聂主任走过来,心事重重地问:“看,你觉得今天的污染是不是又重了一些?”
看看外面的情况,不言而喻,聂主任的话是对的。
“唉,都是这雾霾。”我也叹口气。
因为雾霾太重,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不容易扩散,使得空气污染不断加重。
造成这样的原因,大家都认为是人为造成的,比如汽车数量的增加,绿地的减少,建筑工地的粉尘,生活用燃煤的烟尘等。
但是,我觉得全部归罪于人为不一定科学,起因之一还是大气的变化。
以前,每到这个季节,北风一阵阵南下,不管多大的空气污染,风一吹,马上烟消云散。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三十多年里,中国北方相对来说降雨量比较少,所以造成白洋淀都曾经一度干涸。那时,冷空气在季节交换的时候来的比较频繁,即便那时候生活用煤多,建筑工地没有如今这些防尘措施,但是空气污染看起来也不是十分严重。
但是,近年来,北方的降雨相对来说越来越多,季节交换的时候空气流动比较平缓,大风天比较少。华北平原上的地下水尽管还没有恢复以前丰沛的存量,可是像白洋淀、衡水湖这样的水泊,存水量保持了一个固定的水量。西北的青海湖,萎缩的湖水面积逐年在恢复。
可以说,因为北方进入了一个潮湿温暖的时期(估计这个过程也要有几十年),空气中水含量比较多,且不容易流动,就造成雾天增多,雾霾天随之增多的情况发生。
当然,大气变化的原因不能够成为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的替罪羊,毕竟污染还是人为造成的。光是大雾,对人是没有危害的。因为人为增加了悬浮物、可吸入颗粒物等,才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治理空气污染应该上升到制度化、法律化的层面。因为我们不是大雾的制造者,却是污染的制造者。我们谁也不愿意生活在这样污浊的空气中,而少活几年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