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最爱女儿、外孙的家族,我以为当以周朝的申侯家族莫属。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没有单独列章讲述申侯及申国,但是,从其中《秦本纪》、《周本纪》、《郑世家》中,几处提到申侯,并引出中国历史上可以大书特书的大事:秦的建立,以及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
而这两件大事,起因都是申侯家族为自己出嫁的女儿撑腰,为外孙争取利益。
申侯家族相传是叔齐的后人。商朝末年,姜姓的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国君喜爱小儿子叔齐,而按着长子继承制,将来继承国君之位的当是哥哥伯夷。伯夷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在父亲临终时主动离家出走,投奔周文王姬昌领导下的周国(因为周可以为年老之人提供粟,而此时兄弟二人的年纪应该不小了),以使弟弟可以按着父亲的愿望,接国君的位置。而叔齐在得知哥哥离家出走的原因后,也毅然离开家庭,去追随哥哥,因为他不愿意得到一个因为损害了哥哥利益才得到的国君之位。一个孝悌,一个仁爱,足以概括这对视国君之位如粪土的兄弟的品德。当周武王姬发伐纣的时候,这兄弟二人拦在马前,劝谏姬发严守作为臣子的本分,不要以下犯上,以臣犯君。结果,姬发和姜尚都没有听他们的意见,让手下把他们架到路边,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孟津,杀向朝歌。当公元前1046年,残暴的商纣王帝辛被杀,商朝被周灭掉后,伯夷、叔齐二人隐居首阳山,采薇(野菜)为食,发誓不再吃周提供的粟。最后,他们饿死在首阳山中。
几十年后,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公元前976~前922年),周穆王到昆仑山会见当地的部落女酋长西王母,同时安抚西陲,叔齐的子孙全力协助周穆王,因为有功,被周穆王封于申国,列为侯爵,因此称为申侯,为与后来在南方楚地分封的另外一个申国(南申侯)相区别,史称其为“西申侯”,其国都故址在平阳(今陕西宝鸡眉县)。申国地处中原文化与西戎文化的交界处,故也被中原人称作“申戎”,又称“姜氏之戎”。

图中的申国系“南申侯”的申国,文中讲述的西申侯的申国在秦的右边宝鸡一带
按历史年代,《史记·秦本纪》记载了在周孝王姬辟方执政时期(公元前891~公元前884年),申侯家族第一次为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争取权益的故事。这一代的申侯之女,嫁给一个叫大骆的人。说起大骆,在历史上并没有名气,但是,大骆却有一个辉煌的家世。大骆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被尊称为高阳氏的帝颛顼。据说帝颛顼的后代女脩,吞吃玄鸟的卵,而生下大业,大业生大费,大费协助大禹治水,帮助舜帝驯服鸟兽,被尊称为柏翳。舜帝为大费赐姓嬴氏。历经夏、商两朝,商朝末年,大费的后裔蜚廉,是一位善于奔跑的勇士,他的儿子恶来,更是一位大力士,他们都是纣王的死党。在周武王伐纣的战斗中,父子双双战死。到周穆王的时候,蜚廉的另一个儿子季胜的后人造父,当了周穆王的御者,为穆王驾驶着由得骥、温骊、骅骝、騄耳四匹骏马拉着的马车,在西面昆仑山麓西王母的地盘乐而忘返。后来,徐偃王听说周朝没有国王,就兴兵作乱。周穆王闻讯,就让造父驾车,一路疾驶回到国都平息叛乱。造父因功受封赵城,后来的战国七雄里的赵国就是造父的子孙建立的。而大骆,是恶来的后代。大骆的儿子中,被《史记》记载的有两个,一个叫非子,一个叫成。非子居住在一个叫犬丘,非常善于养马和其他家畜。犬丘的人把非子推荐给周孝王,孝王就派非子在汧水(现名千河)、渭水(即渭河)之间(现陕西中部)为自己养马,成绩非常突出。于是,周孝王就动了念头,想让非子作为大骆的继承人,赏赐他一块土地。但是,这时申侯出现了,他不是推荐非子,而是推荐大骆的没有非子出色的儿子成。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成的母亲是申侯之女。
申侯讲述了自己的理由,他说:“当年我的先祖乃是郦山之女,嫁给戎部的胥轩为妻,生下中潏,因为与周有亲戚关系,所以归附了周,为周保卫西陲,使得周的西陲得以和睦。”想来中潏应当就是周穆王时期,协助周穆王平西陲的“叔齐的后人”吧。接着,申侯话锋一转,说,“如今我们申国的女儿又嫁给大骆为妻,生下成,成应该成为大骆的继承人。因为申、骆联姻,使西戎各部落都服从我们,我们代表了周王您啊!请您考虑。”尽管非子出色,但是他没有一个好外公。周孝王听了申侯的话,马上借坡下驴,说:“是啊!大骆的祖先柏翳曾经为舜帝主持畜牧业,有功劳,所以有封地,并赐姓嬴。现在柏翳的后人也为朕养马,朕也应该分封土地,让他成为我周的附庸。”附庸,是一种称号,不算爵位,但是可以领有一块封地。于是,非子的功劳记到成的身上,成得到一块名为秦的封地,并继承了柏翳的赐姓嬴氏,号为秦嬴。这样,就使得申侯之女的儿子继承了大骆的家业,与西戎各部落和平相处。而善于养马的非子,与父亲大骆没有与秦、嬴沾边,却与同族的造父后人,都姓了赵氏。
秦,是申侯凭着自己与周孝王的亲密关系,为外孙打下的基业。后来秦统一天下,想来是只想为外孙挣一块地盘的申侯所没有想到的。
《史记》中申侯家族第二次为自己女儿、外孙争取权益,是在一百多年后的西周末期的周幽王姬宫湦十一年(公元前771年)。之前,周幽王娶了这个时期的申侯之女,在自己继位(公元前781年)后立她为王后,并封她生的儿子宜臼当太子。但是,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起,一个女人出现了,这个有一种冷艳之美,美得让人窒息的女人名叫褒姒。周幽王极度宠爱褒姒,想废掉申后,并除掉宜臼,让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也许周幽王根本就没想听申侯说什么,把想法变成了行动。宜臼被废之后,与母亲申后逃奔申国,以求助于外公申侯。而去掉眼中钉的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竟让导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竟敢欺负我女儿和外孙,你不仁那我就不义了,这一代申侯属于刚烈性格,他一不做二不休,联合了鄫国、犬戎,大举进攻西周王室。因为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就像那个喊“狼来了”的孩子,希望大家帮忙的时候,却等不来救兵。犬戎杀了周幽王,抢走褒姒,劫掠周都城的所有财物,回了自己的地盘。西周由此灭亡。
申侯为女儿出了一口代价极大的恶气,并与诸侯拥立宜臼为周王,即为周平王。面对惨不忍睹的都城,周平王只好迁都洛邑(即洛阳),东周时代开始。
其实,在《史记·郑世家》中,还有第三位申侯之女,就是郑武公的夫人,后人称之为武姜。武是因为其夫谥号武公,姜是自己申国的姓为姜。郑国与周天子同是姬姓一族,与姜姓通婚从炎帝、黄帝时期就开始了。但是,因为东周时期郑国已经搬迁到现在河南郑州一带,与申侯的领地现在陕西地区相隔很远,申侯已经没有办法再来喂女儿撑腰了。武姜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寤生(即郑庄公),一个叫段。武姜喜欢小儿子,最后竟然唆使小儿子谋杀寤生,但是,寤生是个很有心计的人,欲擒故纵,最后挫败母亲、弟弟的阴谋。申侯之女武姜没有母家的支持,先被儿子寤生放逐,后来寤生后悔,才在颍考叔的建议下,“穿地至黄泉”,母子和好如初。
东周初年,原来西周的故地(现在陕西一带),逐渐被秦从诸戎部落的手中收复。而申侯家族在完成了西周向东周的转换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约在公元前740年前后,申侯家族亲手缔造的秦国,在秦宁公时代,灭掉了衰败的申国,将申国纳入秦国的版图中。
我透过历史的迷雾,似乎看到一个带着戎狄特色的家族,把自己的女儿送上骏马拉的花车,然后远远地注视着女儿是否幸福,并准备着随时为女儿、外孙撑腰、做主。一代代申侯之女,在亲情超越一切的母家的关怀下,改变着中国的历史,尽管她们没有一个人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我似乎看到,那一个个坚毅、美丽的女子,穿越历史,活生生地站在远古神州的大地上。
啊!向你们致敬,申侯们,申侯之女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