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年,全军文学创作会议召开,期间,许多专业作家讨论长篇小说的写作,大家侃侃而谈,抒发自己对长篇小说创作的认识。名满天下的作家莫言也被邀请与会,但是他一言不发,冷眼听别人发言。最后,会议的组织者强烈要求莫言同志讲讲,大家也希望这位因《红高粱》而蜚声中外的大作家为大家指点迷津,说说真知灼见。
被逼无奈,莫言站起身来,说:“长篇小说该怎么写,我都知道。”环顾一周,大家很崇拜地望着他,他很郑重地说“但是,我不能告诉你们。”
大家愣住了,面面相觑,看他慢悠悠地坐下,会议的组织者气得脸红脖子粗,但是,对于莫大作家,他们也不能怎么样。
这是与会者之一,会后告诉我的。
听完这个故事,我就不再崇拜莫言了。因为在我的认识中,作家,首先是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其次才是人类心灵工程师。一个恃才傲物的人,即便其才高八斗,但是总不会让人真正的尊敬。比如,曹植的文学才华肯定要强于曹操、曹丕,但是,谁也不会认为,如果曹植成为魏国第一代君主,会表现得比曹操、曹丕强。很有可能等不到几十年后司马氏后来篡权,曹植就会把江山断送掉。曹操、曹丕还是心存天下百姓的人,曹植呢,他关心的更多是自己。
有关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靠前的传言,据说是博彩公司的炒作。不知道此说是真是假?但是我接触的大部分文化人都认为,莫言获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莫言不能获诺奖,差在哪里呢?
我觉得是在为人上。大作家鲁迅,生前论名望不是现在的莫言所能望其项背的,但是,鲁迅先生虽说与论敌在文章上针锋相对,但是生活中对于晚生后学却极力扶持,柔石、殷夫、萧军、萧红、冯雪峰、唐弢等,都得到过鲁迅的帮助。鲁迅肯定不会面对文学同道,说一句“我知道,但不告诉你”。
也许你会说,那是莫言先生有个性,不愿意夸夸其谈。写作过《麦田守望者》的塞林格也很有个性,从来不接受采访,不对人讲创作,但是塞林格也有例外,他曾同意并接受一家中学的小报的小记者的采访。
也许你还会说,莫言先生面对一群官僚以及一些不知文学为何物的文坛混混,不愿意花费口舌。那么,他一开始就不该去参加那个会。他如果坚持清高,后来也不会接受作协副主席的头衔。
还是说小说吧。不可否认,在当今中国作家中,莫言的造诣可以说是顶儿尖儿的人了,但是,除了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写作,他的作品有什么让人记得住的人物吗?我们不要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的形象,不要求灾难深重的祥林嫂的形象,我们记住的能是《红高粱》里姜文饰演的“我爷爷”和巩俐饰演的“我奶奶”的形象吗?能是《檀香刑》里残忍的刽子手的形象吗?可以说,莫言的长篇小说中,没有让人忘不了的人物形象。没有教育大多数读者的大爱或者大恨的思想感情。因为技巧而在技巧的莫比乌斯环里面打转转,而忘记写作的社会功能性,是要不得的。
没有爱的主题的作品,即使再有文学写作技巧,也不能称之为经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评委们,不都是傻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