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现在上海人会讲上海方言的越来越少了,非常有特色的上海话,在可以预计的未来,将被遗忘、失传。
一百年后的上海人,在看到一张周立波的《一周立波秀》光碟时,会不知道里面这个拿腔拿调的家伙在说什么。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地的文化形式有浩如烟海。俗语云,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是说我国的方言也数不胜数。
去年回家乡衡水与作者研究《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的写作时,作者胡业昌、柏川、李建抓,以及我,分别操着不同的口音。胡业昌老师是周口人,从部队转业后留在河北,落户在我们衡水,为我们衡水的文化事业奋斗了几十年,他的家乡口音还是很重的。而我、柏川、李建抓都是衡水人,但是我们之间的口音也是各不相同。
柏川老师是故城县人,说话口音带着浓重的鲁西北味道,发音嘎嘎脆,但是比鲁西北的要柔和一些。李建抓部长是安平县人,说话间,口音与保定口音有些相近。而我是故城、安平之间的阜城县人,尽管离家三十多年,家乡话几乎都不会说了,但是听还是会听的。我们阜城口音最好听(自己觉得),既不像故城口音太过刚强,说话像吵架,也不像安平口音带着水音儿,太柔和。
但是,回乡发现,小孩子们说的话都带着浓厚的普通话发音,因为现在学校的老师都是用普通话讲课。上海人快不会说上海话了,我担心有一天其他地区的人们也不会说各自的方言,而只能统一到普通话上。
这是好事吗?
对于信息交流来说,应该是好事。同一种语言形式,交流起来不会造成歧义。
但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许多有特色的地方艺术形式的表演,与当地的方言是密不可分的。一种方言被同化,相应的地方艺术形式也就成为无源之水,离消亡就不远了。
怎样保护方言呢?现在各省、市、县都有自己的电台、电视台,播出的内容几乎都是用普通话来宣讲。
所以我建议在各县乡镇的电台、电视台,至少给当地的方言留下一席之敌,适当用最正宗的当地方言播出当地新闻类节目。不要让多姿多彩的各地方言,在普通话大潮里成为"化石"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