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前些日子有一部名为《少林僧兵》的电视连续剧在各电视台热播,但是,对于故事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以及剧中戚继光、俞大猷、胡宗宪、汪直等历史人物,广大观众也许并不十分了解。
最近,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以明朝中期的海防思想形成为研究对象的通俗读物《明朝中期的海防思想研究》(易泽阳
著
自先秦至宋元,中国的历朝历代,基本上没有遇到过来自海洋的威胁,所以“海防”的问题一直不明显。直到明朝中期的嘉靖、隆庆年间,来自日本的倭寇、西方的殖民者、中国及东南亚的海盗等海上各种武装力量,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了疯狂的袭扰,严重影响了中国的海防安全,破坏了沿海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明政府为应对挑战,就如何加强海防而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争论,从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中确立了新的海防思想。《明朝中期的海防思想研究》论述了这一思想的形成。
这本书由绪论部分和第一至第八章组成。
在绪论中,作者介绍了明清、民国至今天理论界对于“明朝海防思想”的研究成果,旨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一个更为全面的角度研究“明朝中期的海防思想”的形成和演化。
在第一至第三章中,作者以“中国古代的海洋海洋文明”、“明朝初期的海防思想与海防”、“明朝初期的国防重心”为题,介绍了上古先秦至宋元我国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及历代水战的概况,叙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朱棣两代皇帝在把国防的重点放在防御北方蒙古势力南侵的同时,面对被赶到海上的元末割据势力残部及倭寇的侵扰,建立了强大的水师和陆地海防卫所,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海防措施,取得对付海寇的战役胜利,有效控制了沿海的局面。并且在这时期,朱棣命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创举,展示了当时中国傲然世界的航海技术。
第四章、第五章 “明朝海防危机的产生”、“明朝中期海防思想的大争论” 为本书的重点,叙述了经过近百年平安的生活后,嘉靖年间,海防出现了严重危机。倭寇窜犯,袭扰数省,官军连连败北。作者详细分析了明代中期海防危机产生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并从海防战略思想、海防力量主体构成、海禁与海防、海防战术指导思想等四个方面,介绍了长达数十年的海防思想的大讨论的过程。在与倭患的残酷斗争中,一套新的海防思想终于诞生。即战略上要构筑起海洋、海岸、内陆相结合的综合防御体系,海防主体上要建立职业化、技能化的水师和勇敢、忠诚、掌握实际对敌作战技能的陆军,战术上强调全歼来犯之敌而不仅仅是击溃。
第六章“明朝中期海防装备图考”,介绍了明朝中期战船、冷兵器、火器的概况,有些是在对付倭寇的战斗中特有的武器。
第七章“明朝中后期海患的平定”,讲述了在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将带领下,掌握科学对敌本领的“戚家军”、“俞家军”连战连捷,在新的海防思想指导下的明朝军队终于逐步平定了浙直、福建、广东的海患。
第八章“明朝中期的海防共识及影响”,总结了成功的经验,阐述了其对清代、民国,以至今天的海防建设所起的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易泽阳,是一位出生在80后的年轻军人,他正在连续攻读华南师范大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主攻中国历史专业。凭着军人的责任感,把研究的目光放在明朝中期海防的思想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如书中所言,中国的海防问题起自明朝中期,明朝中期的海防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海防思想的源头,认真梳理其形成的经过,对于我们今天的海防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作者的这项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本书作为一本军事思想介绍性的普及读物,对于广大军事爱好者来说,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