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午吃饭时,与郭主任等说起节气,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一年最热的三伏天,应该是从哪一天开始呢?
我们知道一年天气最冷的数九天,是从冬至开始,而三伏天的开始日期似乎不像数九开始那样有规律,应该搞清楚这个问题。
查资料,词典上对三伏的概念是这样解释的:初伏、中伏和末伏的合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三伏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这段时间。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
在古文中,“伏”是隐藏的意思,《史记》中有“伏者,隐伏避盛夏也”之说。
中国古代创立的农历,是用天干、地支排列年、日的,天干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组成,今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出现在7月14日,即这一天开始数伏,第四个庚日7月24日入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8月13日,这一天入末伏。故今年的中伏有20天,即有两个中伏。
由此看来,三伏的时间采用阴历,其实和数九一样,在每年阳历的时间还是比较固定的。
我国古代以干支计日法来表示它的具体日期。三伏以夏至日为界线——通常夏至日在每年阳历6月22日前后(不同的年份里夏至日期最多相差一两天),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庚日共有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戍等6个,其中任何一个都叫“庚日”)是初伏开始日,第二个庚日是中伏开始日,第三个庚日是末伏开始日。如果初伏是庚子日,那中伏就是庚寅日,末伏就是庚辰日了——计算方法先看初伏是庚什么日,然后再按地支子、寅、辰、午、申、戍的顺序往后推,即可得出后面两伏是庚什么日。
因为现在不是农业社会,所以大家对于阴历都不是太熟悉,对于“庚日”等等概念觉得像天书一样。不过,只要记住三伏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也就是每年7月中旬的上半截几天开始就行了。
反正到那时候,大家热得也懒得搞明白庚什么日了,只盼着这庚什么日赶紧过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