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是非常有道理的。《战国策》是一部写于战国时期的著作,不但有助于大家了解战国历史,更重要的是,许多大道理在一个个小故事中显现出来。
《战国策•楚一•江乙恶昭奚恤》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楚宣王时期,楚国权臣昭奚恤与周游列国的外交家江乙不和,江乙很看不惯昭奚恤的一些不当行为。但是,昭氏与屈原祖先的屈氏,以及景氏,同出于楚国王族,掌握着楚国大政。而江乙平时主要替一些像安陵君、山阳君这样的没权没势的小贵族办事,江氏尽管与楚国王族都是颛顼(高阳大帝)后裔,但没有屈、景、昭三族与楚王的关系近。
昭奚恤知道江乙对自己看不惯,就想方设法让他见不到楚王。
一次,江乙还是见到了楚王,楚王问为什么一直见不到他呢?江乙没有首先明言原因,而是为了让楚王有深刻的印象,他先给楚王讲了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个人,因为他家的狗能做些看门、打猎的事,且非常会讨好主人,深受主人喜爱。不过,这狗有个毛病,就是爱往主人家的井里撒尿。主人家的邻居看见了,好心想告诉狗主人一声。这狗也不傻,看出邻人的目的,把住门就是不让邻人进去,还动嘴咬好心的邻居。邻人看狗挺厉害,要真是动手打狗,只怕还要得罪狗主人,就叹口气,啥都不说回家了。”
就在楚王咂么狗尿的滋味时,江乙汇报说:“前些日子魏国进攻赵国,楚国借救赵国之机攻击魏国后方,曾攻陷大梁。昭奚恤趁乱把魏国的许多贵重物品据为己有。当时我也在魏国,知道这件事,所以昭奚恤非常不愿意我见到大王啊。”
(原文:江乙恶昭奚恤,谓楚王曰:“人有以其狗为有执而爱之。其狗尝溺井,其邻人见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狗恶之,当门而噬之。邻人惮之,遂不得入言。邯郸之难,楚进兵,大梁取矣,昭奚恤取魏之宝器。以臣居魏知之,故昭奚恤常恶臣之见王。”)
至于下情如何,书上没有写,不过想来楚王不会因为江乙的检举会对昭奚恤怎么样。毕竟疏不间亲嘛。
由这则小故事,想到了狗。狗,作为家畜、宠物,受到主人的喜爱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狗自己以为可以据此蒙蔽、“绑架”主人,就有些不像话了。
某甲颇有才名,自愿依附的走狗多多,有些小狗颇有恃宠傲物的感觉,不但欺压他狗起内讧,而且对一切有向某甲提出不同意见者,报以如剑利齿。某乙(不是江乙)系某甲故交,一向交情不错。大家向他探问某甲的光荣历史,某乙三缄其口,说怕说不对,图惹其辱。以某乙与某甲谋逆之交尚且如此,更遑论他人哉!
这也是狗蒙蔽、“绑架”主人的例子啊!
周末早晨,凭窗而立,看外面遛狗之人其乐融融,不觉有此感慨。惟愿养狗者为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