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几家电视台热播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我也很着迷,因为这部电视剧从内容到画面叙事以及文化内涵,都是上乘之作。对于商鞅变法,该剧阐释的尤为深刻感人。宣传上说它是“历史正剧,巅峰之作”,我是比较认同的。
电视剧可以有限虚构,即便是“正剧”,也是允许的。所以对于《大秦帝国》,我很赞赏,但对于里面的历史细节叙述有不同的认识,我觉得还是要提出来,以免广大观众认为里面叙述的历史,其真实历史就是那样的。
其一,剧中多次说秦人祖先是“西部的游牧部落”,这是不确定的。照《史记》记载,秦人的先祖是颛顼的后代,所以不但不是以游牧为主的“西戎”,而正相反,其先祖还属于被称为“东夷”的少昊部落。不过,大禹治水时,其祖先大费(柏翳)因为协助大禹有功,而舜帝赐姓嬴氏后,倒是一直在陕西一带牧马,不过,这种单一的畜牧专营方式,与游牧部落还是有区别的。商朝末年,商纣王手下的力士飞廉、恶来都是出自这一支。西周时,嬴氏一族其实连一个诸侯都不是,只是一个没有爵位的“附庸”。直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杀害,周平王东迁时,嬴氏大力护送,周平王很感动,说,周朝祖先的发源地都被犬戎给占领了,如果你们夺回来,就是你们的。接着,嬴氏几代人奋发图强,打败犬戎,秦国逐渐强大,到秦穆公时成为西部的霸主。但直到秦孝公(就是侯勇演的那个角色)利用商鞅变法前,秦国还是一个文化落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
其二,“老公叔”公叔痤不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秦孝公时,秦国最大的对手是魏国。魏国刚刚从晋国分出来,就开始了变法,著名军事家吴起为魏国训练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李悝、西门豹等法家人物也为魏国的建设出了大力。但魏国后来的衰败,其实最早还出在公叔痤身上。为了排挤吴起,不让吴起和自己抢夺相位,公叔痤采用卑鄙手段,一边劝魏王把公主许配给吴起,一边故意请吴起吃饭,让吴起看魏国公主耍横的嘴脸,逼得吴起谢绝魏王联姻建议,失去魏王信任,不得不逃往楚国。
其三,魏太子申没有活着回魏国诬陷庞涓。其实在马陵道伏击战后,庞涓战死马陵道,而太子申被齐国军队俘虏。他担心受辱,自杀了。
其四,公子卬最后没有回魏国。公子卬应该说是一个厚道人,不是电视剧上说的那样草包。他早年与商鞅还是好友,所以领兵对抗秦军时,听信商鞅说的既然是老朋友,来喝杯酒,签一个和平协议的鬼话,真的去与商鞅喝酒,结果被商鞅抓住,其随从被迫夹带了许多秦军敢死队回营,结果魏军被秦军偷袭,河西之地都归了秦国(这块地是吴起从秦国夺来的)。公子卬后来其实是投降了秦国,后来还作为秦军的主将,率部出战,取得胜利。
其五,商鞅前期不应该被称为“卫鞅”,而应该是“公孙鞅”。因为商鞅是属于周天子亲支的卫国公室,只是他的爷爷辈是卫国大公,而到他这里,啥都不是了,只有一个名字公孙鞅让他显示身世不凡。卫国公室到了东周,就像所有姬姓政权一样不思进取,公孙鞅只好到魏国、秦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叫他卫鞅不是不合适,而是称他为“公孙鞅”,更符合历史现实一些。这一点我是这么看的,不知道对不对。
其六,剧中人物答应上级吩咐的时候,都用“嗨”来回答,让人容易听成“嗨依”,以为战国的时候大家都说日本话呢。后来想想,当时的时代比徐福东渡日本还早了一百年,由此可以解释日语的“嗨依”是从哪里学来的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推荐大家看看《大秦帝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