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去杭州出差,孩子就我一个人来照顾。
早晨,准备早餐。想了想,今天孩子上午学奥数,下午考剑桥,要注意营养,但也不能营养过剩,影响大脑运行。
给孩子吃什么呢?想了半天,决定给孩子蒸个鸡蛋羹吧。清淡、细嫩、有营养,多好!
不过,蒸鸡蛋羹不是我的强项,尽管经常看家母给孩子蒸,孩子也愿意吃奶奶做的,不过我讨教多少次都不得要领。老婆也喜欢给孩子做鸡蛋羹,但大部分时间,孩子都不满意。
鸡蛋、水、细盐、香油,对,再加些虾皮,补钙的。比率怎么配呢?大概齐就行吧。
上锅蒸,看时间差不多,闭火,起锅。
我自己呢?有昨天剩的一个茶鸡蛋、三个小奶油馒头,加点小菜,齐啦。
鸡蛋羹往孩子面前一端,孩子先看看,对颜色有些不太满意;不过给我面子,用鼻子闻了闻,对味道也轻轻摇头。最后,拿勺子挖了一点,送到嘴里尝尝。随后,马上放下勺子,说:“咸。”
我用筷子尝尝,确实有些咸,看来盐放多了,再加上放虾皮,更咸了。
“觉得咸,你可以多喝水。”我狡辩,尽管知道这样的饮食习惯很不好。
孩子对高血压的形成有些了解,就是不合作。
“我小时候,”我决定展开政治思想工作。先从忆苦思甜说起,“在农村,赶上文革,一年里到过年才能吃上一碗鸡蛋羹,你看,你多幸福啊!天天都能吃上。快吃吧。”
孩子趁我说理教育的功夫,把我面前的茶鸡蛋、奶油小馒头、小菜都吃完了,最后说:“你们多幸福啊!这样的鸡蛋羹一年才吃一次,我还要天天吃。”
我的思维反应有些慢,心想,这话啥意思?等我不得不把这碗鸡蛋羹吃完,找水喝的时候,才明白。
你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有幽默感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