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纪念人民海军建立六十周年,在海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由此,我想起关于中国海防问题从何时开始的话题。我的一个小兄弟、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易泽阳,写过一本叫《明朝中期的海防思想研究》的书,他的一些结论很值得思考。
中国的海防问题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他认为是从明朝中期开始的。
中国具有漫长的海岸线,从先秦到明朝中期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经不断地对海洋进行着开发和利用。从山顶洞人饰物中的海贝壳,河姆渡遗址的造船工具,《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春秋吴国和齐国在黄海的海战,秦始皇派徐福渡海求仙药,汉武帝派楼船水师与步军联合平南越之乱,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率水师缘海而行平息交趾征贰叛乱,三国孙权派卫温、诸葛直带水师到台湾,唐太宗跨海东征,南宋在海上几次挫败金国的海上进攻,元朝忽必烈派水师远征日本(尽管是侵略性质的战争,尽管因为遇到台风而失败,但不能否认元军强大的海上作战能力),最辉煌的是明朝初年郑和七下西洋,所有一切都证明了祖先对海洋开发和利用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息过。
当然,那时基本也是有海无防,因为历朝水上作战的部队主要驰骋在江河,海岸巡防只是附属于水师的次要任务。并且在非常长的历史时期,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曾经威胁过中国的海防。
直到明朝中期,中国才第一次出现了真正意义的严重的海防危机。其原因一方面是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下明军水师及沿海卫所官兵士气涣散,各级官吏腐败,逐渐弱化了保卫海防的战斗力;另一方面是倭寇、东南亚海盗以及中国海盗的日益猖獗,以及西方殖民者的大举东来,使得中国海防安全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面对于日趋严峻的沿海形势,明政府内部就如何加强海防,抵御外敌入侵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论。在此期间,倭寇荼毒中国沿海,流窜于沿海各省,而且采取打一把就走的战术,让明朝守军防不胜防。明朝官吏有主张从远海就消灭来犯之敌的海洋派,有主张加强陆地防守的内陆派,以及主张陆地海洋相结合的海岸派。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等抗倭名将,在几十年的战斗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切实有效的战法、战术。最后,大明王朝从上到下,基本上达成了海防共识。即战略上要构筑起海洋、海岸、内陆相结合的综合防御体系;要以加强军队防御为主,同时加强经济防御、海岸防御的整体防御。在战争主体上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水师士兵必须是职业化、技能化,且具有较高的素养。在战术上则强调全歼来犯之敌,而不仅仅是将敌击溃。新的海防思想的确立,使明军水师最终得以在较为正确的军事海防思想指导下取得了一些重大海防战斗的胜利,重新夺回了明政府对沿海地区的控制,并缓解了明代的海防危机。最后,明军中以这种思想组建了两支百战百胜的“新军”,就是戚继光的戚家军和俞大猷的俞家军,终于最后全部干净地消灭了倭患。去年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少林僧兵》,就是以这个时期的历史为背景的。
明朝中期确立的海防思想,为清代、近代以及今天加强海防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尽管如今没有战争,但忘战必危,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永远是中华民族维护自己海洋权益的重要战略保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