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似道与第一行书《兰亭序》

(2014-05-27 23:14:00)
标签:

贾似道

兰亭序

南宋

文化

人物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登峰造极,其《兰亭序》为王羲之行书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支遁、孙统等四十一位名士于会稽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并将37首诗,汇编成《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兰亭集序》。王羲之乘着酒兴,提笔挥毫,一气呵成,扬名天下的《兰亭序》由此而生。《兰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次日,王羲之伏案挥毫重书好几遍,也无法比拟。他才明白这篇序文是自己的顶峰之作。王羲之醉酒时所书,被后人称为“龙爪书”。

天台与王羲之的第一行书《兰亭序》有不解之缘。王羲之书法达到如此高的艺术境界,除了他自身因素外,是佛国仙山——天台山的灵山秀水滋育和天台山的白云先生教诲的结果。王羲之虽曾拜许多名师学书,但最终得益于隐居天台山的白云先生。

《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临摹《兰亭序》最受人们喜爱和收藏,南宋末年,贾似道堪称收藏、转刻《兰亭序》的大家,为传承文化作出很大贡献。

 

一、收藏《兰亭序》

贾似道,号秋壑。天台平桥镇屯桥王里溪村人。南宋末年三朝宰相,度宗立,以平章军国重事,封魏国公。因兵败,被陈宜中等交奏,贬高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被郑虎臣报私仇,杀于漳州木绵庵,成了南宋灭亡的替罪羊。

贾似道酷爱收藏书画,凭借其特殊身份,光《兰亭序》精品收藏多达8000余匣。《悦生所藏书画别录》云:贾似道留心书画,家藏名迹,多至千卷。其宣和、绍兴秘府故物,往往请乞得之。”“濌案:贾似道收蓄书画,妙绝古今,不持(特)搜访详备,尤是目力过人。盖其相业虽误国,而鉴赏则称独步矣。”宋理宗皇帝也把内府所藏的117刻《兰亭序》赐予贾似道。

褚遂良摹本,俗称《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是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褚摹兰亭白麻纸本(明陈鉴仿本)前首下角“绍兴”小玺下有“秋壑珍玩”印,乃贾似道所藏,可能即宋理宗赐予贾似道的内府藏本117种之一。

王袆称:

 

兰亭帖自唐以后,分二派。其一出于褚河南,是为唐临本;其一出于欧阳率更,是为定武本。若玉枕本则河南始缩为小体,或谓率更亦尝为之。宋景定间,贾氏柄国,凡兰亭遗刻之在世者,不资其玩好。此本后有右军小像,且题曰“秋壑珍玩”,其贾氏所重刻者耶。1

 

依明王袆所说,南宋末年,凡兰亭遗刻存世的,都被搜罗在贾似道手中。“凡《兰亭》遗刻之在世者,(无)不资其玩好”。

独孤本、落水本上都有贾似道收藏印鉴,独孤本后有“悦生”葫芦及“封”字大印。于右任题签本“定武本兰亭序”,前刻“御府所藏薛稷拓”,此拓本也有贾似道印。

《落水本》,即南宋赵子固曾以5000金向庐宗求购一册《兰亭》拓本,携归途中行至升山舟覆落水他急拓本举出水面,大我性命可弃,而此不可弃!故后世称此本为《落水兰亭》。《落水兰亭》自宋至清,历经21位著名鉴藏家及达官显宦收藏,贾似道就是其中之一。

独孤本》乃天台独孤淳朋所藏,后归赵孟頫。独孤淳朋为宋末元初天台山道士,与赵孟頫为至交。因为赵孟頫在宋末曾隐居天台,与道士独孤淳朋相识相善。元朝至大三年(1310)九月五日,独孤淳朋送应召赴大都的赵孟頫乘舟北上,到达南浔时,出示自己收藏的定武《兰亭》。此本非常珍贵,帖后有贾似道“悦生”葫芦印及“封”字大印,还有南宋著名书家吴说、南宋名家朱敦儒、元代名画家钱选、元代著名书家鲜于枢四人题跋。鲜于枢在题跋中称:“《兰亭》墨本最多,惟定武刻独全右军笔意。此薛绍彭家所拓者,不待讼聚,知为正本也。

孟頫此次北行,已经57岁,见到这本《兰亭》,便从独孤乞得,携带至大都。在舟中历30余日,非常高兴,他不时展读这本定武旧刻,一连写下十三段跋。后人称之为《兰亭》十三跋。

孟頫在跋中三次提到独孤淳朋,其一曰:“《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然极难辨。又有未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此跋言明独孤送行,携以自随,是赵孟頫,才得以携带入都。独孤长老本意不一定要把此帖送给孟頫的,可能由于孟頫的乞,独孤便顺水推舟送给他。孟頫认为“此本乃致佳本,五字才损,肥瘦得中,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

孟頫说“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赵子固本即《落水本》,独孤淳朋所藏的可能与《落水本》同源,也许就是《落水本》。此本藏于贾似道府中,不知道怎么流失在外,为独孤淳朋所藏?可能是贾似道被贬高州团练副使时,其家被查抄,书籍、古董、书画等等均被抄入台州府库,部分或许于此时散失于外,被独孤淳朋收藏。

(附记:独孤本,赵孟頫之后为柯九思所藏,明末曾归冯铨。清代经梁清标、安岐、陈淮、吴浣(杜村),后为谭祖绶收藏。乾隆年间遇火,仅存三小片,16残行,60余字。后由英和将残卷重新装裱,又经翁方纲考证题跋。后归吴兴蒋祖诒。现藏日本东京博物院。该本流出国门,是日本人抢掠去的,还是汉奸出卖的,不得而知。)

 

                   二、翻刻《兰亭序》

贾似道不但自己收藏各种书画、古董,还喜欢翻刻各种著名碑帖。他翻刻的《淳化阁帖》、《兰亭序》等,最逼真,是现存最好最珍贵的刻本。通常所说的玉枕《兰亭》即专指贾似道以灵璧石所刻者。

宋周密云:

 

贾师宪以所藏定武五字不损肥本禊帖,命婺州王用和翻开,凡三岁而后成,丝发无遗,以北纸古墨摹榻,与世之定武本相乱。贾大喜,尝用和以勇爵,金帛称是。又缩为小字,刻之灵璧石,号“玉板兰亭,其后传刻者至十余,然皆不逮此也。2

 

此则材料有诸多信息:1、贾似道的藏本是“定武五字不损肥本”。2、命王用和翻刻,三年而成,非常逼真,与真本无异。3、又缩为小字,刻在灵璧石上,号“玉板兰亭4、其后传刻的很多,但是都比不上“玉板兰亭

 

廖莹中的《禊帖综闻》转载周密的《志雅堂杂钞》云:“贾师宪平章命王用和翻刻定武《兰亭》,凡三年而后成。至赏之以勇爵,丝发无遗恨,几与定本相乱。又令廖药洲转为小字刻之灵璧石版。”

 

元孔克齐的《至正直记》云:

 

三衢叶文可君章居钱唐,善镌刻,尝游于诸老友周本心、陈恕、杜清碧之门,颇知典故礼法。乃兄肃可学国语,为蒙古长史,娶蒙古氏,与予交有年。尝云:“宋季小字《兰亭》,南渡前未之有也。盖因贾秋壑得一碔砆石枕,光莹可爱。贾秋壑欲刻《兰亭》,人皆难之。忽一镌者曰:‘吾能蹙其字法,缩成小本,体制规模,当令具在。’贾甚喜。既成,此刻果然宛如定武本而小耳,缺损处皆全,亦神乎技也。今所传于世者,又此刻之诸孙也,世亦称《玉枕兰亭》云。”至正壬午春三月,为予论及如此,乃知小本之源也。此说盖得之宋明仲教授,其乃翁尝登贾之门行医,亲见其刻此枕,得预此庆宴云。3

 

孔氏于此解释了《玉枕兰亭》的来历,谓始自南宋贾似道,且认为世上所传者,都是“此刻之诸孙也”。明清人所提及的别本《玉枕兰亭》,应该都是贾似道刻本的翻刻本。由于贾刻本名重一时,因此,文人或商贾翻刻,都冠以“玉枕本”之名,与贾刻逐渐混淆。《玉枕兰亭》应专指贾似道刻之灵壁石者,贾刻是传世最有名的本子。

明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记载贾似道于景定壬戌(1262)之前得到一个俞松原藏的清堂(即薛绍彭)本《兰亭》后的一段自记:

 

留扬时,适得片石如玉,又适有善工至。因手拓清閟本,亲程视之,日刻一字,逾年而后成。精神肉骨不失豪发,楮以北帘,墨以廷珪,以是无有能悟出其晚出者。

 

从其自记可见,“善工” 翻刻的手艺之精湛,无与伦比。其翻刻的玉枕兰亭》之逼真,天衣无缝,“精神肉骨不失豪发”,“无有能悟出其晚出者。”

明高濂则称:

 

五字损本者,乃‘湍流带右天’五字损伤也。宋景定、咸淳间,贾似道命客残校诸本异同,择其字之尤精者,辑成一帖。用良工王用和刻之,经年始成,此本后有‘悦生堂’印,甚可宝也。4

 

高濂对周密说贾似道用“武五字不损肥本禊帖”进行翻刻,有不同看法,认为贾似道翻刻的母本是“五字损本者”,而是“命客残校诸本异同,择其字之尤精者,辑成一帖”,然后翻刻的,只是没有刻在石上。

《西湖游览志余》卷五《佞倖》亦载:“缩定武褉帖小字刻之璧石,号《玉板》。”

明代仍有《玉枕兰亭》刻石世,杨士奇有《玉枕兰亭二帖(二首)》曰:

 

右《玉枕兰亭》石刻,今在南京火药刘家,余得之陈镛叔振,陈清修雅重,余敬爱之。自翰林庶吉士擢礼部主事,从兵部尚书李庆入交址没于兵间,甚可惜也。此刻故在绍兴府,今亡裁十余年,而墨本存者已少。余得此于给事中任守礼,纸墨虽劣而字画意度悉完,固在所爱重也。5

 

杨氏《玉枕兰亭》刻石一在南京火药刘家原在绍兴府,距其作记时亡裁十余年文征明认为杨氏所藏之帖二石今皆不存,不知与此本及余所藏本同异,要皆不易得矣。

后来,出现了有名的福州本《玉枕兰亭》旧刻。《式古堂书画杂考》载徐渤之跋曰:

 

福州府治旧有《玉枕兰亭》石刻,陶南村《辍耕录》载:宋理宗内府所藏一百一十七刻目录,福州治者其一也。予少时览《辍耕录》而知之,无由得睹。万历癸卯,郡守黄公似华偶于府库内见之,移置郡斋为玩,临行以路远不便挈去,乃赠郑中翰朴,朴为马季声妹婿,因借拓数纸。予始见其石广尺许,两面光莹如玉,阳刻《兰亭序》,阴刻右军像,真先代奇物。中翰既殁,家人不知重,为友人陈子盘生所得,盘生喜书法,得此如获重宝,命工施拓以贻同好,雅足述也。6

 

徐氏认为福州本《玉枕兰亭》是宋内府所藏的一百一十七刻之一,万历年间重被发现于府库中

清王澍《竹云题跋》

 

文待诏云:贾氏刻有二石,字画大小皆同。其一有秋壑珍玩印章,右军作立象而鬈心;其一坐而执卷,左有贾似道小印。岂当时得率更遗墨而刻一石,灯影缩小者又一石耶。余所见闽中萧氏所藏石,乃坐而执卷者,所谓福州本是也。此石向在金坛,余曾手拓数纸,今被势家所收,不复易得矣。

 

王澍援引文待诏(文征明)的话,认为贾似道的《玉枕兰亭》刻有二石,字大小相同,只是王羲之的像不同,一为“立象而鬈心”且有秋壑珍玩印章,一为“坐而执卷”,左有贾似道小印。并认为萧氏所藏石“坐而执卷者——福州本的玉枕兰亭》刻石,乃贾似道所刻二石之一。可见,福州本的玉枕兰亭》刻石清尚存世。

至于贾似道命王用和刻之灵壁石的玉枕兰亭》共有几块,诸藏家说法不一。文征明认为有二石,而清梁章钜认为《玉枕兰亭》有三:

 

今人熟闻《玉枕兰亭》之名,而不知其有三本。其一见太清楼帖序云,唐文皇使率更令以楷法摹兰亭,藏枕中,名《玉枕兰亭》。其二则宋政和间营缮洛阳宫阙,内臣见役夫所枕小石有刻画,视之,乃兰亭序,只存数十字。其三则贾秋壑使廖莹中以灯影缩小刻之灵壁石者。率更、洛阳二本,余皆未见。惟秋壑石旧存福州旧家。

按文待诏谓贾氏刻有二石,字画大小皆同,其一有秋壑珍玩印章,右军作立象而鬈心。其一坐而执卷,左有贾似道小印,即今福州本也。石高五寸,宽九寸,厚四分,旁微缺,内会字磨灭,群字、石字、带字、流字有损,萧蛰庵跋云:“康熙壬寅秋,余在长安得之闽人之手。”盖因秋壑死后,石落在闽。及出闽,仍归于闽之人,亦异矣。近闻为陈鉴亭廉使观以重价购去,又不知何时复能归闽否耶?7

 

其实,梁章钜所说的第一二两种,并非贾似道所翻刻之《玉枕兰亭》。其一是把兰亭序藏在枕头中称之,其二是役夫所枕小石,上有刻画,仅存数十字。他所说的这两种《玉枕兰亭》,早被元人孔克齐否认了,“南渡前未之有”也。梁章钜在这里除了引文待诏之说外,还介绍了贾似道《玉枕兰亭》的尺寸大小以及流传状况。

《玉枕兰亭》明末在陈盘生家,康熙壬子(1672)秋为闽中萧长源所得,后又相继入杭州汪鱼亭、秀水钱文端家,之后下落不明。

清著名学者、徽派朴学代表人物程瑶田在丰坊藏本玉枕兰亭》跋中有详细记述:

 

   褉帖》曾见数十种,而玉枕缩本有四焉。一本前有立像,小篆题“晋右将军王羲之”七字,后有“悦生”瓢章,又有“物外奇宝”雌文方章,末署曰“宝庆二年正月朔珍勒”,沉着流动,有力透纸背神浮纸上之妙。贾氏收藏甚富,故虽缩本,神自完善,其取材者精也。又一本,亦贾似道所摹者。末行亦有“悦生”瓢章,与思古斋刻一字不异,所缺廿有七字,惟“丑”字不缺耳。可见万历见张登云跋思古斋石谓:“颖上民间掘井得之者,其未入井之先,在宋时,此石原在人间,思翁言藏思古宋不虚矣。”此缩本气韵不减颖上,亦家佳制也。

近日,会稽张笠城于京师旧家得一石,石背有右军立像,与贾本长大相等,而衣裔飘,不似贾本前后],如“会”字缺角裂纹,依定武本中损群、带、右、流四字。余按《虚舟题跋》言文待诏云:“贾刻有二石,一立像而鬈心”余所见宝庆珍勒者是也,一坐像而执卷,则虚舟所见闽中萧氏所藏石,后其子携至金坛,依于外家是也。虚舟言坐像刻于石背,“会”字缺角,群、带、右、流字损,与张氏所得石同。不同者张乃立像,或疑张本为赵文敏所摹近之。独是余见贾氏立像本,近定武派。虚舟见贾氏坐像本,乃摹定武石者,而余又见其摹思古斋本,是贾氏缩本有三石矣。

余又得一本与张氏石缺角同,裂纹同,横直方寸尽同,惟四字未损,刻手优于张氏石。虚舟曾借周白民所藏宋,行列宽于贾刻此本,疑或同之。乾隆乙酉夏五嘉定钱钦石出示此卷,与张氏及余所得两种高下同,横处较狭半行,瘦硬而内敛,笔如画沙印泥,中边皆彻,近定武派,而“会”字不缺,体亦微异。然刻法遒劲,非宋人不能为。纸色墨色古光殊异,真数百年物也。近而求之,不类赵文敏与虚舟所见坐像本,惟行列较狭同,而缺角损不同。余所见贾氏立像本缺角损与否,今已忘之。岂其同本而失其像耶!宋佑陵书法工妙,提笔空运,此岂经其润色者耶?不可知也。要之,出自宋人,断无疑者。

 

据程氏所云,贾似道刻石的玉枕兰亭》清人尚见到三种:1、“余见贾氏立像本,近定武派”,2、“虚舟见贾氏坐像本,乃摹定武石者”,3、“余又见其摹思古斋本”。

程氏所说的第四种,即使无法断定出自谁手,然“刻法遒劲,非宋人不能为。纸色墨色古光殊异,真数百年物”,“出自宋人,断无疑者”,极有可能也是贾似道所刻。该丰坊藏本玉枕兰亭》今藏上海图书馆。

 

贾似道刻之于灵璧石而今存世的《玉枕兰亭》,《宣示表》《玉版十三行》,世称贾氏三刻,是宋代赫赫显目的单行法帖。这三帖的原石大概都在晚明出土于杭州葛岭的贾氏半闲堂旧址。灵璧石《玉枕兰亭》,价值连城,是不可多得的国宝。收藏和翻刻《兰亭序》,是贾似道收藏里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传承文化作出许多贡献。

明著名文学家张岱在《西湖梦寻》卷五中对贾似道的书画收藏有很高评价:“余尝谓曹操、贾似道千古奸雄,乃诗文中之有曹孟德,书画中之有贾秋壑,觉其罪孽滔天,减却一半。方晓诗文书画,乃能忏悔恶人如此。”张岱把贾似道与曹操相提并论,认为书画中有贾似道,恰似诗文中有曹操。

 

 

【参考文献】

1、明 《王忠文集》卷十七跋玉枕兰亭帖》  《四库全书》第1226

2、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廖碑帖中华书局19881月  

3、元孔克齐《至正直记》卷一《石枕兰亭中华书局19911月 《丛书集成》本

4、明高濂《遵生八笺  兰亭边旁考异》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1

    5明杨士奇《东里文集·续集》卷二十一   四库本

    6明文征明《文待诏题跋》,《中国书画全书》三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7清梁章钜《归田琐记  玉枕兰亭》中华书局  19818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