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是老汉砸车的幕后推手(原创/组图)

(2009-07-14 23:12:23)
标签:

违法举动

红灯

斑马线

违章车辆

老汉

文化

分类: 原创杂谈/评论

谁是老汉砸车的幕后推手(原创)

原创/不得转摘翻版

       一位七旬老人站在兰州某小区门口的斑马线上,只要见到车辆闯红灯经过,便用板砖砸违法车。老人怒砸30辆违法车辆的行为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7月12日《北京晨报》)。

    是老人疯了吗?不是,看那写着“保卫生命线!保护斑马线!向闯线气车开炮!”的标牌,头脑清晰,目的明确,当过老师的老人不是不懂法,知道砸车的后果及其性质。但是,老人却偏偏不顾法律的约束,一再做这样的事情,并表示可能砸车一周,以达到惩治违章闯红灯车主,给过往斑马线行人生命安全感的目的。

    是老人多管闲事吗?也不是,而是站在一旁的交警不管事。公务员是公仆,人民是主人,仆人不管只有主人亲自来管了。老人指挥车辆肯定没人听的,怎么办?只有砸。老人砸车虽然属于违法行为,但是,有关调查结果却是大多数人赞同老人的违法举动,这说明民众对车辆闯红灯忍无可忍,对交警执法不作为提出了必要的警告和质疑。

    某网站调查显示,33万受调查者中有26万人表示赞成———闯红灯的司机拿他人性命当儿戏,应该受到教训。另有6万多人反对,认为老人行为过激,砸车是违法行为,不应提倡。

    令人困惑的还在于违章闯红灯的车辆,栽倒在老人面前,居然不敢对簿公堂,只得灰溜溜的私了完事。这又说明了什么?说明他们明知违法在先,被咂在后,理不直,气也就不壮了。

    砸车的,被砸的,似乎都没了是非准绳,没了法纪观念。砸车的不顾法纪约束,被砸的不敢用法律捍卫自己。此时的法律进入了尴尬的地步。

    问题出在哪里?谁是老汉砸车的幕后黑手?是不作为的交警和不能真正保护民众的法规。

    违章车辆屡屡闯红灯,给行人带来巨大危险,造成实际伤亡的和心理畏惧的不在少数。斑马线,乃过往行人的安全岛,但这样一个安全岛面对屡屡闯红灯的车辆来说,只是一个摆设,对违章车主没有震慑力。一旦被交警逮住,最多交完罚款就轻松走人。而交警对如此以罚款代替教育也津津乐道,心安理得,甚至求之不得——部门利益化在这里得到空前放大,至于民众的生死安危则隐退到忽略不计的地步。

    此时,老人违法砸车有了合理的内在诉求。只有出此怪招,才令那些敢于违章闯红灯的车主闻风丧胆,吃了哑巴亏一忍了之。也因为这一点,明显的违法行为不但没有受到民众的指斥,反到得到同情和支持。

    乱象!十足的社会乱象!对违章闯红灯的惩处,竟然只能依靠一个退休教师超乎常理的违法举动!理当站到台前的制度设计出现缺失,理当把民众生命安危放到第一的交警执法缺失。一点点违章罚款的蝇头小利,就把交警执法机关系数收买!

    当一个国家开足马力,不顾人文关怀,两眼只盯住GDP,仿佛野兽般的狂奔时,她的各个细胞也把部门创收和利益最大化堂而皇之的摆到了第一位。

    就事论事,仅以汽车违章闯红灯而言,交警为何置民众的生命安危于不顾,而只对罚款创收乐此不疲?究竟是民众生命宝贵,还是部门腰包里的金钱更可贵?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除了盯住违章车辆的罚款金交警两眼发绿,还有哪些部门哪些机构玩着同样性质的游戏?同样不把民众的生命摆到第一位,而只对孔方兄匍匐跪拜?还有哪些团体哪些个人,不自觉的发自内心的维护公民的权益,而一味只对自我的小集团利益耿耿于怀不愿松手?

    老人违法砸车的怪招确实不同寻常。老人的砖头砸向违章车辆,更是砸向那些看不见的获利部门,咂向不能保护人民利益的制度规章。尽管,从法治角度看,我们没有理由支持老人的举动,但是民心却偏向了违法一方,这足以让我们深思检讨。

    砸车算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却可以引人联想——当合理合法的社会诉求得到不正面回应,还一再遭到傲慢的无视甚至弹压,这个社会或许就逐渐积累类似老人违法的火星,最后蔓延扩散,那就是一个全社会之痛。车砸了是少数人的一时之痛,交警的作风和法规不改是绝大多数民众的久远之痛,当我们的执法者面对如此尴轧时,是不是应该思考,除了开车的和砸车的,究竟还有谁应该闭门思过痛改前非呢?

 

谁是老汉砸车的幕后推手(原创/组图)

 

谁是老汉砸车的幕后推手(原创/组图)

 

谁是老汉砸车的幕后推手(原创/组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