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能量
能量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084
  • 关注人气:13,3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秘:幕后狙击收购汇源的四股力量

(2009-03-22 19:34:59)
标签:

财经

可口可乐

汇源果汁

民族品牌

中国

文化

分类: 原创杂谈/评论

揭秘:幕后狙击收购汇源的四股力量

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摘翻版

    商务部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让外界大感意外,汇源果汁股价全天下跌42%。外交部和商务部双双发表评论,以打消各界对于中国外资政策收紧的担心。仔细分析此次收购中的重重阻力,如品牌、经济利益和民意,我们就不会对收购失败的结果感到意外了。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四股力量在狙击可口可乐对汇源的收购:

    1、品牌

    品牌一直是收购案的争议焦点。尽管自始至终,可口可乐都强调“将保留汇源品牌”,但是由于汇源是国家认定的知名品牌,因此惹来业内不少人的反感,和君创业公司总裁李肃说:“没有品牌,中国将永远困产业在金字塔底层。”而据此引发的品牌与资产分家的替代方案也一度占据舆论。

    虽然这一替代方案没有得到商务部确认,不过在18日的公告中,商务部曾表示:“为了减少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商务部与可口可乐公司就附加限制性条件进行了商谈,要求申报方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而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中国反垄断机构曾告知可口可乐,收购后,可口可乐必须放弃中国汇源果汁这一品牌。”

显然可口可乐的修改方案没有符合这一要求,由此才出现了“经过评估,商务部认为修改方案仍不能有效减少此项集中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的结果。

    2、土地

    “零地价隐藏了巨大的法律隐患。”早在可口可乐宣布收购计划时,一位知情人士就表示,真正考验的并非当事双方,而是地方政府,尤其是那些招商引资时给予了巨大优惠的地方政府,“汇源目前在全国有30多个工厂,多数是‘零成本’扩张的。”

实际上,此前汇源前高层也曾透露:“别的企业投资办厂要耗费大量资金等成本,而汇源的朱新礼却能够通过建厂来扩张、赚钱。”

尽管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追求这种优惠并没有错,但是“那些以‘零地价’方式取得的工业用地存在很大隐患。”据了解,地方政府为了规避政策风险,往往会要求企业签订锁定协议,因此虽然这些土地具备了合法的土地使用证,但是如果牵扯到转让,需要协调的地方就很多。

    3、同行

    此次并购案中,一直持反对立场的中介机构和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力量。由于中介机构和企业均存在变相炒作嫌疑,而且并没有出现多大声音,所以一些专家对此并不认可。

不过商务部的解释中对此有清晰的阐述,可口可乐公司在碳酸饮料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但是在果蔬汁市场上却没有优势。假若集中后,可口可乐公司利用其在碳酸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搭售、捆绑销售果汁饮料,或者采取措施,限制果汁饮料市场竞争,对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造成挤压,对潜在竞争者也是危害。

    由于这一论断与不少专家“饮料市场无垄断”的心理预期相背,也导致此次反对声音高涨。实际上,正如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商务部此前召开的非正式不公开的听证会上,“所有参加企业都投了反对票”,原因在于,“快销品行业内,一个厂商在某个品类具有高销售份额,就会挤压竞争对手在同一零售渠道的位置和资源。”

显然,比起专家们感性的认识,业内企业与从业者的声音更具参考价值。

     4、民意

     此前的网络调查中,有超过82%的网友反对这一收购计划。网民认为,从大宝、乐百氏、娃哈哈到汇源,曾经让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品牌就这样一个个被“吃掉”了,为什么大多数民族品牌做大做强之后总是难逃被收购的歧途?网民甚至提出中国的民族品牌还能走多远的问题。

    正是由此,有人怀疑,“商务部这一决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此前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按市场规则进行的普通收购,与产业安全无关,更不要用民族主义情绪来考量收购。”有专家还试图从各种角度证明商务部在法理上站不住脚。

    此前,商务部外资管理司副司长林哲莹就表示,可口可乐的收购可能面临三个困难:过度炒作对行政决策形成干扰、对并购的后期影响仍需评估、从整个产业健康发展方面做出的评估对收购也会造成影响。“显然民间的民族品牌保卫战,对商务部造成无形的压力。”一位分析人士表示。不过,把网民的力量划归为“民粹主义”是个误导,不如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待。收购计划公布之后,一些网友就掀起了抵制汇源活动。而商务部的裁决中,一个明确的点就是消费者利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