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上搜来的这张老照片,格外亲切。小时候经常来这里玩,和此馆有着不解情缘。
这座河南省博物馆位于郑州市花园路西南侧。馆名是由郭沫若提笔书写的,非常苍劲有力。馆内有历史厅、文物厅、书画厅等,可谓当时最大的艺术殿堂。
前面的广场有毛泽东挥手的大型白色雕塑,造型非常逼真,至今其雕塑依然耸立,但旧馆不复存在,已变成了绿草坪。
再看这馆前的花园路广场,四周全被郁郁葱葱五十年代种植的梧桐树围拢,树干粗的一个人抱不住,到现在已是好几个人才能围拢住。树的枝叶非常繁茂,即使是炎炎夏日,那树底下骑行、走路都是非常凉爽的,而且那时路上的行人、车辆很少,可如今这里已是立体高架桥围绕,人车熙攘。
照片右侧的金水大道,是郑州当时最宽、最能称的上绿色长廊的马路,代表“郑州绿城”的标志地段,曾被人民画报封页刊登。
小时候我最喜欢来看美术展览啦,尤喜欢中国画写意人物、山水,油画风景等。只要有大型的展览,我都喜欢参观。往往拎着画本,对喜欢的作品形象、笔法等用铅笔临在本本上当素材。
我在1975年高中时还在馆内参加过一届全省青少年美术展览,画的《学工学农学军》(反映学生校园内外学工学农学军及多种活动的人物场面)(长卷达5米)工笔人物画、《研究航模》(反映学生参加课外航模活动的情景)写意中国人物画均获过一、二等奖呢,其《学工学农学军》工笔画还专门进行重新画后,推荐到北京准备参展,但后来此画已杳无音讯。手头上也荡然无存。也许是当时政治社会原因、题材原因、自己水平不高等原因吧,但毕竟用画笔记录了那个年代中学生时期的各种活动的情景啊。
如今的河南博物馆广场及附近已面目全非,但那段旧景记忆难以抹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