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砚铭》考

(2010-01-19 07:58:04)
标签:

苏东坡

砚铭

端砚

文化

分类: 东坡

——苏东坡砚铭考之二


    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珎。一嘘而泫,岁久愈新。谁其似之,我怀斯人。
    案:此铭后四句为因物兴咏,文人习气,可姑置不论。值得注意的是前四句,初读者很难明白何意。事实上,这是对开采端石的实际摹写。
    端砚以端石制成,为四大名砚之首,今世益推重之。端石因采自广东端州而得名。端州即今肇庆。以端石制砚,自唐代开始,清魏菘《壹是纪始》卷十一:
    李肇国《史补》:“端砚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端溪砚谱》:端州治高要县,自唐为高要郡,郡东三十里有山,曰斧柯,在大江南,盖灵羊峡之对山也。峻峙壁立,下际潮水。自江之湄登山行三四里,即为砚岩,先之者曰下岩。下岩之中有泉水焉,虽大旱未曾涸。下岩之上为中岩,中岩之上曰上岩。自上岩转之背曰龙岩。龙岩盖唐取砚之所。后下岩得石胜龙岩。龙岩石色深紫,少眼文。《旧砚谱》:端石,水中石,其色青;半山石,其色紫;山极顶者尤润,如猪肝色者佳,故曰:踏天磨天割紫云。至宋时端岩之下四时水浸,砚工取时皆于水下凿取。
    所谓“端砚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是说紫石砚流行之广,似乎并非为天下所重。而唐人刘禹锡诗中则云:“端州石砚人间重”,大约唐时端州所产石砚,采自水中之石、半山之石及山顶之石,其所制砚贵贱不同。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其石至美者,有五类:一名青花,石质清亮;二名鱼脑,又名鱼脑冻;三名蕉白;四名天青;五名冰纹冻。单从名称,就可以想象到它们的色彩与纹理之美。以上五种端石,制成石砚后,能见到“眼”者,则更加珍贵。所谓“眼”者,是端石的自然纹理形成的密集的花纹与图案。“眼”越多、越美,其价值越高,以至价逾万金者,乃恒有之。当然,细辩“眼”又论“死”、“活”,只有“活眼”才为人所重。所谓“活眼”,即灵动栩栩如生者,“死眼”就是没生气、象死鱼眼一样,就石而言,虽乃贵重,就“眼”而言,不足一论了。据所见到记载,一方端砚上,曾有百多“活眼”,其价值连城自不待言了。
    端砚始于唐也重于唐,后世更加珍贵。这除了它的价值的累积效果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端石愈见其稀少、开采愈形其困难了。明人沈德潜《万历野获编》卷二六记曰:
   
端州为今肇庆府,古砚材所出,然唯下岩子石为第一品。自宋徽宗,穷全盛物力,采贡以进,除内府所藏,自亲王大臣,及两府侍从以下,俱得沾赐。嗣后沙壅水深,不复可施工,此砚遂为绝世奇宝。靖康南渡,士大夫各携以过江,及德祐随驾,又携至闽中。至莆田舟覆,人砚俱没,尽为彼中土人所得。正、嘉中,士绅始知贵重,流入吴中争购之。闽人因伪造以欺肉眼。今宋端砚满天下,皆莆中赝物也。真下岩既不可得,乃及中岩。今中岩亦尽,而上岩之新坑,始以充四方所需。刓滑拒墨,几同顽石,耳食者所椟藏,无一堪用。顷己亥未岁,粤东珠池内臣李凤,始命蛋人以余技试之下岩,皮囊绞水穷日夜,久之始见,则皆如玉璞,膘裹络包,中含奇质,斫之才得砚材,丰腻细润,有目所未睹,始知古所称子石,非紫石也。所得凡百枚,水复大至,蛋人几溺,旋泅以出,而下岩复又闭矣。憨师分得数十枚,归以饷所厚宰官。今东南复见下岩,如还宣和旧观,皆憨师力也。
    则按沈氏所云,端州上品之石,出自下岩,至宋徽宗时已开采殆尽。后来更因“沙壅水深”,不复可采,与李肇国《史补》所说暗合。亦正因此,子石砚成绝世奇宝。从宋靖康年间到明末,几百年间无真下岩石出,故贪利者以中岩、上岩新坑之石冒充,虽“几同顽石,无一堪用”,仍为耳食者椟藏。
    宋徽宗赵佶不是个好皇帝,但是个极有天份的艺术家,也是鉴赏家。他的瘦金体自成一体,独步天下。诗词亦有独到处。而他尤其精于鉴赏各类艺术品,自园林山石,书画册页,到纸墨笔砚,几乎无一不爱,无一不极爱,无一不酷爱。对砚之爱,当然也不在话下,尤其因为他本人善书,所以对与书法有关的一切器物,嗜之入骨。结果开了北宋末年朝野对砚石钟爱的风气,端溪砚石被大量开采,几乎枯竭。
    徽、钦二宗被金所虏,成“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偏居临安(今杭州),大量国宝随携而南。南宋被金灭于宋恭宗德佑二年,皇室残余仓皇逃往福建,能够携带的国宝,又辗转于闽中。结果在福建莆田,发生了一件大事:“舟覆,人砚俱没。”后来福建人把水中之砚打捞上来,以此成了后世作伪的寄籍。到明代正德、嘉靖年间,这些珍贵的端砚又连同赝品,一起流入吴中。
    朱家溍《故宫退食录》有记制砚大师顾二娘一条,内中所叙一事,可为宋时端石流落于福建的佐证:

    顾二娘为清雍、乾间苏州人,制砚之精,名满天下。她专为砚藏家黄任制砚。黄任有一块端溪石,极其珍贵。后经顾二娘制成一方绝世名砚,黄任题其砚为“青花砚”。黄任对这方砚以及顾二娘的制砚技艺,同样赞赏不已,专门题诗:
   
一寸干将切紫泥,
    专诸门巷日初西。
    如何轧轧鸣机手,
    割遍端州十里溪。
    这首诗亦被刻在“青花砚”上,诗与砚并传,凡知砚之人,无不知之。而制成此砚的端溪石,是黄任自福建携至苏州的!因为黄任是福建永福人,料想这块端溪石,家传至彼,或采自福建民间。很有可能,就是残宋赵官家遗落于福建的。
    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沈德潜所生活的明未,终于出了一个想大胆尝试重新开采下岩石的人物,即是内中所述的李凤。他的方法是让“蛋人”(即今所谓“水鬼”),采用大约如今天在水中造桥柱的方法,围堵一片,然后用皮囊日夜绞水至干。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这一定是极难的事情。但终于还是让他做成了,采出几百枚子石。
    回过头来看苏轼的砚铭:“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珎。”则宋时所采上品端石,亦在下岩,否则不需千夫用绳上拉,而夜晚运斧(斤),是把点燃的篝火用绳吊下去的。〔案:珎,古“珍”字。〕以此观之,文人手中之文房四玩,以砚而论,是多少匠夫的心血所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颠倒年月
后一篇:我的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